辩论世界是物质的(因为意识是物质的)

我觉得这前部分是一个好论证。或者说至少有一个好论证的潜质。但我不会用转化这个词。假设存在非物质,如果我们能测量以及预测这种物质的属性,那么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是一种物质。在这个意义上,你对于物质的定义接近于是 凡是可以被物理学测量的都是物质。但这似乎预设了只有物理属性可以与物理属性产生因果作用。
但我甚至不会使用 物质 这个词。当代物理主义更喜欢使用物理属性这一概念而非物质。因为物质这一概念有着非常强的现代哲学气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广延的entity。而当代物理中的场、能量往往不能被物质这一概念很好的捕捉。

哎!我推理的前提是世界存在非物质。但推理的结果是世界是物质的。这有问题吗?

你所有的前提(意识能产生精神,精神能左右意识,意识可以左右大脑,大脑是物质的)都是你"精神"的想象,甚至你都是我的想象。
天涯倦客先生,我这个命题你能证伪吗。

这段逻辑很精彩,可是只停留在了范畴演绎。或者整段论证成立的前提在于有一个本体论预设,使得我们需要承认物质作为实在,不仅是一个哲学范畴,还在实际世界中实存。然而,一旦进入本体论的讨论,那么所有你所举出的诉诸现实生活直观经验的例子,都需要洗牌来重新说明。这就是独断论的问题。

或者退一步说,哪怕你的论证是对世界的一个合理解释,它也需要得出对现实世界超乎我们日常经验的新结论,才算是有价值的。要做的这一点,你可以试试探讨一下,这个观点与其它形而上学的世界图景之间是相容的还是矛盾的?

赞同,讨论场域是现代物理学对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启示。

这个其他的形上学图景,你指的是观念论形上学吗?

不知道捏,前观念论的话主要是那种划分表象和实在的层级式宇宙观,进入观念论的话就要讨论世界的内在可理解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了。

我大概意思可能是想让他展开关于物质的定义,比较一下跟历史上众多实体的概念上的不同,以及人如何认识它这样的问题。

前观念论,就是指的3字头之前的哲学吗! :thinking:

差不多吧,主要是有没有思维、理性、心灵这些东西来参与中介。没有的这些的话,那都进入不了认识论问题。

形上学不一定要和认识论挂钩

是这样的,但是没有认识论的形上学无法确立真理的标准,容易变成哲学家自己超验的独断和迷思。

首先,目前(分析)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一般是inference to best explanation,也就是寻求最佳解释。这种方法论不必要将形上学作为字面意义的真理去评判。

其次,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形上学根据语义上溯得出,也就是分析语言需要的本体论承诺。由此得来的理论不能说是完全的独断和迷思。

最后,由于我的孤陋寡闻,我怀疑一种3字头以后的观念论形上学是否能真正超越了所谓“超验独断”的研究范畴。我感觉这样的形上学,如果真的试图提供一种世界图景,也无非是增加一些主体影响作为因素。你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3字头+形上学的例子吗?

非分析路向,现象学方向注重的是诉诸人类的经验结构来描述世界应当存在的方式。

换句话说,本体论的中心是人基于当下经验面向未来的设置的那个朝向,这个朝向本身就在塑造着人的所体验的世界,人领会经验的方式。比如海德格尔会说,此在对自己的存在本身是有所领会和有所作为的;马克思会说,人的生产活动将人自身的感性存在,即现实的人生产出来。具体的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差别非常大,还有一些哲学家落脚在人的伦理道德决策,或者落脚在人自身生存的价值。

我感觉真正与分析方法拉开差距的是,现象学有一种面对自我体验的坦诚,即无所谓现象背后的事实如何,现象作为体验首先是为我展开的。由此,其形而上学的普遍承诺并不诉诸世界的实在本性,而是诉诸人类经验的普遍结构。

我其实,不是很懂你在说什么。就是,什么叫做经验面向未来的朝向?

我觉得这是一个类似于科学实在论的问题。不是说人只能体验到经验,所以世界就只有经验 — 这种事情不一定的。一个包含外在世界的模型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很多现象。并不见得一个只有经验的世界就是一个更好的模型。

生存姿态,生活方式,生命的目的之类的。针对你这个,要求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解释世界不正是科学实在论者的一种研究旨趣吗?

我的立场恰恰会认为,正是这种研究旨趣才使得科学实在论者以他们的普遍预设来处理,他们所谓的科学事实和有意义的问题。这种态度、目的与他们所发现的真实之间是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的,如果不承认或者断然拒绝它,那难道不是一种超验的中立客观吗?

这种超验的中立客观的视角是如何获得的?欧陆哲学倾向于给出的回答是,来自于一种独特的科学研究者的生存方式,意识形态之类的。

一个问题的答案,和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啊,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我是把科学史在论作为一个例子,再解释一下“朝向”那个说法,可能语气有点冒犯到你了,不好意思。

没关系,我没被冒犯到。

我的意思是,按照你的说法,欧陆哲学似乎是在研究是什么使得某些人问出了某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热衷于对外在实在结构的探究。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欧陆哲学家进一步的提出我们要回到经验云云。
但是,这些人为什么热衷于这个实在的结构,和实在的结构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解决了前者的答案,不一定能解决后者。

可是为什么问题本身是需要被解决的?我们在什么情形下遭遇了这个问题,并不可避免地同它展开斗争?

这才是我想强调的呀。不过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其实是相容的,并没有哪一方完全代替对方的工作,或者完全否认掉对方的工作是无意义的。借用你的话说,解决了问之所以问的问题确实不能解决问题本身,但这并不成为问题呀。

我昨晚睡前觉得你的这个立场我是可以接受的。但睡醒之后我觉得可以采取更激进的立场。

我并不认为你所讲的欧陆形上学与分析形上学有实质的区别。前者分析意识的结构(一个什么样的意识结构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提出了某些问题),后者分析实在的结构(一种什么样的实在结构可以更好地解释某些现象)。尽管欧陆人可以声称对于意识的分析是一种直接、无中介immediate的分析。但事实上,对于同一组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意识分析。这最终使得欧陆形上学也走向某一种理论选择问题theory choice。最终评判理论之间孰优孰劣,还是需要考虑理论的融贯性、解释力etc。

我并不会称所有的形而上学为分析形而上学,但我可能并没能理解欧陆形上学实质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