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决定论”与“价值生成论”

思想实验:某岛盛产一种不可食用的谷物,岛民以这种谷物为养地的植物。后经过开发,此谷物成为减肥食品而大卖。

问:这种谷物是养地的副产品,其在被定义为减肥食品前没有价值。生产决定论如何解释?

答:生产决定论会断定:在被定义为减肥食品之前,该谷物“没有价值”因为它既不具备使用价值也未包含能被社会认定为劳动凝结的交换价值;只有经过特定的劳动投入、成本承担与产权/制度确认,才可能把一次偶发的生物特性转化为可测量的商品价值。

问:对啊。劳动决定论必须引入社会认知概念才能确定其价值是否存在。劳动决定论必须引入社会认知概念以确定价值是否存在。劳动提供成为“可能商品”的物质与符号原料,但价值的生成需要认知系统的激活与确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为前提的阶段性耦合:劳动是潜在条件,认知是实现条件。

劳动决定论是有社会认知概念的。只是没有成为价值体系的要素。这是劳动决定论的漏洞。

问:为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商品价值论?

答: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论"是准确的理论名称,而"商品价值论"是不准确的表述。这背后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我将基于知识库中的信息进行解释:

“劳动价值论"这个名称准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价值不是商品的属性,而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体现。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而非商品本身。如果称为"商品价值论”,会混淆价值的决定因素,让人误以为价值是商品的固有属性,而不是由劳动决定的。

这正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用"劳动价值论"而非"商品价值论"的原因。

问: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认知?如果是客观事实那么“产品”是否是商品都有价值。如果是主观认知什么机制决定是否凝结价值?

答:

1.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认知

2.并非所有产品都有价值,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具有价值

3.价值凝结的机制是:商品进入交换关系,并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价值是商品的属性,而非主观认知的产物。价值的产生不是因为"社会认知",而是因为产品进入了商品交换关系,其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客观决定。

正如知识库[3]所强调的:“商品的价值源于交换。只有当交换行为发生,商品才能从单纯的物品转变为具有价值属性的存在。”

问:什么是商品?他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1.社会分工(导致交换的产生)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多种经济主体并存)

这两个条件共同构成了商品经济的基础,也是商品能够成为价值载体的前提。没有这两个条件,产品就不是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问: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是:物品必须具有"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这是使用价值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前提,使用价值就不存在。

问:如何从无用到有用?人类诞生时,不一定就知道什么是有用的。

答:从本能到实践:最初的"有用性"发现

从个体经验到文化传承: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层次的提升

从生存需求到精神需求:"有用"的扩展

从偶然发现到系统认知:技术与文化的整合

问:从无用到有用是一个认知过程。有用的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所以,必须先有认知,才有价值。所以,劳动决定论的前提假设是社会认知已经形成。

劳动决定论(价值论)的前提假设确实是社会认知已经形成。没有对"有用性"的认知,人类就无法识别商品,也就无法产生价值。价值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社会对"有用性"的普遍认知基础之上。

从历史角度看,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生存本能(如发现火的用途),到系统化的技术认知(如知识库[1]中提到的宝钢轧钢自动化系统),再到现代社会对"有用"的复杂认知。

正如知识库[4]中所述:“AI变革远超技术范畴!引发经济哲学思考”,这个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哲学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当社会对"有用"的认知发生变化(如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价值的定义和衡量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劳动决定论不是脱离历史和认知的抽象理论,而是建立在人类对"有用性"认知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问:必须先有认知,才有价值。那么什么决定价值?是供需关系?劳动时间?还是认知决定?如何解释奢侈品的高溢价?

答:传统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知识库[2]、[5])

·边际效用价值论:决定价值的不是商品的总效用,而是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知识库[5])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马歇尔综合观点):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价格(知识库[5])

现实中的价值决定

价值决定的核心是认知,而非单纯的劳动时间或供需关系。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必须先有认知,才有价值”。

知识库[1]明确指出:"奢侈品核心在于制造渴望的能力,以及提价控量。"这说明价值的形成首先依赖于认知。

奢侈品高溢价的解释

奢侈品的高溢价现象不能简单用劳动时间或供需关系来解释,而是认知、符号价值、稀缺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认知决定价值的基础

·认知创造"有用性":奢侈品的高溢价首先源于消费者对"有用性"的认知(知识库[1]、[9])

·知识库[9]指出:“奢侈品的生产成本很低,在售价中的占比通常在5%-15%之间,远低于大众消费品”,这说明其价值并非来自生产成本

·知识库[6]明确指出:"奢侈品锚定的是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其实无价。"这说明奢侈品的价值更多是认知层面的,而非实际使用价值

  1. 奢侈品溢价的四大核心机制

根据知识库[3],奢侈品溢价的逻辑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的复杂体系:

1.人为稀缺性创造价值

2.通过"配货制"(如爱马仕铂金包1:1.5的配比购买)、限量发行(如劳力士热门款年产量控制在1万只以下)等手段制造稀缺性

·知识库[3]:“凡勃伦效应验证:商品价格越高需求反而增加的现象,证明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属性”

3.符号价值与身份认同

4.·知识库[3]:“奢侈品消费者中68%通过品牌logo获取身份认同”

·知识库[6]:“奢侈品卖的不是包,也不是衣服,而是附加在商品上的社会认同感和阶层标签”

·知识库[9]:“很多人即使知道上述事实,也依然会买奢侈品,不是看重其实用性,而是看重其品牌价值和身份象征”

品牌认知与历史沉淀

·知识库[1]:“欧洲可以做顶奢是因为人家起步早,信誉好,卖最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去有长久信誉的百年老店”

·知识库[3]:“百达翡丽’代代相传’广告语使其二手表保值率达原价85%,远超行业50%均值”

·知识库[1]:“消费者愿意为他们这么多年坚守的品质支付议价”,“品牌溢价是帮助我在降低决策成本”

情绪价值与消费心理

·知识库[3]:“多巴胺分泌在购买奢侈品时比普通消费高37%(斯坦福神经经济学实验数据)”

·知识库[7]:“奢侈品定价遵循的是另一套估值体系,它遵循的是市场规律”,但"把一块表从单纯的计时工具,成功升格为一种身份图腾"

  1. 供需关系的"认知化"运用

奢侈品行业巧妙地将供需关系"认知化":

·知识库[1]:“所有价位的产品都需要做渠道管理,避免供给大于需求才可以维持稳定的价盘”

·知识库[3]:“爱马仕采用’配货制’,消费者需购买1:1.5的配比商品才有资格购买铂金包”

·知识库[8]:“当奢品巨头们连年涨价背离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钱包投票——他们不再信奉logo叙事,拒绝再为虚高的商业溢价买单。”

结论:价值决定的综合视角

1.认知是价值的基础:没有对"有用性"的认知,价值就无从谈起(正如之前讨论的)。

2.奢侈品高溢价的本质:奢侈品的高溢价是认知价值的体现,而非劳动价值或实际使用价值。3.正如知识库[6]所言:“奢侈品依靠的是资本、信众对金钱的信仰和欲望。”

4.价值决定的现代逻辑:

5.传统劳动价值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6.现代认知价值论:价值由认知、符号、稀缺性决定··

7.知识库[11]总结得十分精辟:“LV卖的不是包,也不是衣服,而是附加在商品上的社会认同感和阶层标签。”

8.奢侈品市场的演变:知识库[8]提到"中产阶层的消费逻辑转变",“他们不再信奉logo叙事,拒绝再为虚高的商业溢价买单”,这表明价值认知在不断演变。

问:到这里你已经需要引入多个概念才能解释特定问题。如果是社会认知决定价值,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答:社会认知决定价值这一观点确实简化了价值理论的解释。当人们普遍认知到某物有价值(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象征价值),它就成为价值;当社会认知改变,价值也随之改变。

奢侈品高溢价、艺术作品的天价、数字货币的波动,都可以用这一简单逻辑解释:社会认知决定价值。

这正是知识库[4]中社会认知理论对生涯决策的解释:“个体的职业目标并非孤立存在,它源于内在的兴趣,并反过来塑造我们的生涯选择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人成就的展现。”——同样的逻辑适用于价值决定。

阶段 核心问题 理论动机 关键转折
:one: 为什么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商品价值论”? 澄清价值的来源:劳动是决定性因素 明确“商品价值论”会误导为“物的属性”
:two: “凝结的劳动”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认知? 探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论地基” 揭示“客观劳动”无法独立构成价值
:three: 什么是商品?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入社会结构条件(分工、产权) 商品性是社会性,不是自然属性
:four: 使用价值的前提是什么? 发现“有用性”本身是社会定义的 物理属性 → 社会认知属性的转化
:five: 如何从“无用”到“有用”? 追问“有用”的起源 认知演化取代自然演化
:six: 必须先有认知,才有价值。 逻辑反转:认知先于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隐含前提被揭露
:seven: 那么价值由什么决定? 价值的多因素化 供需、劳动、认知的整合
:eight: 为什么一切用“社会认知”解释会更简单? 形成新的统一框架 价值是社会认知系统的产物

结语: 劳动价值论的结构漏洞

“劳动决定论是有社会认知概念的。只是没有成为价值体系的要素。”

在马克思体系中,使用价值 虽然涉及“有用性”,但它被视为自然属性;
而真正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社会必要”的界定,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集体认知前提

什么劳动被视为“社会必要”?

哪些产品能进入交换?

生产什么才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劳动”?

价值到底由什么决定?

这些判断都依赖社会认知结构,而非自然法则。
因此,社会认知才是“劳动价值论”的隐藏变量

我实在是懒得证明“使用价值” 和 “价值” 二重性和商品属性与商品的循环论证漏洞了。

直接给结论。商品属性由 认知 触发, 认知带有不确定性。交易是商品属性的确认。随着认知的模糊,商品属性也会模糊。 商品价值由社会或个体认知决定 生产目的仅为 交易预期 ,而非本质属性。 商品属性可以由出售者单项预设。交易可以完全脱离使用价值甚至是物。交易本身就是价值赋予机制,这种机制与交易前是否存在价值无必然联系。 例如不可食用的谷物,出于爱好的手工艺品等。这些物品在交易的瞬间被赋予商品属性,其价值被重新定义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