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奇奇怪怪的“分歧”(不定时更新)

Bryan Frances在Disagreement这本书里给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关于分歧的例子。它们有些讲的是信念的分歧,有些讲的是行为的分歧。有些是一对一,有些是一对多的。

了解这些例子有助于思考认知规范,同时,也会帮助思考如何构造、修正例子。

本帖将不定时更新一些这本书里的例子,并尝试自己构思和魔改(?)一些例子。

6-最棒的棒球选手

小明,小华,和小刚一起在酒吧看棒球比赛。
小明问:“谁是有史以来最棒的棒球手?”
小刚说:“贝比. 鲁斯(Babe Ruth)!”
小华说:“泰.柯布(Ty Cobb)!”
小明自己也作出回答:“塞.杨(Cy Young)!”

(前两位都是击球手,而第三位是投球手。鲁斯在一些数据上优于柯布,但在另一些数据上劣于。)

如果你不熟悉棒球运动,或许可以换成篮球、足球、电竞。我对竞技都了解不多,所以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能引起我直觉的例子。

例6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包括一个实质的分歧吗?可能小刚、小华和小明对于“棒”的理解不同,例如,小刚认为“棒”是得分最多,小华认为“棒”是综合能力最出色,小明认为投球手是最关键的,所以最棒的棒球手一定是一名投球手。所以,他们没有实质的分歧。

这让我联想到,不仅是“棒”,“美”、“好”这样涉及价值的词也往往涉及多个标准。当两个人讨论“女生A还是女生B美时”,她们可能有的以五官为主要评判标准,有的以整体。而且,“可以”、“应该”、“义务”这样的词也是一样的。两个人讨论“某人可不可以应该闯红灯”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说的是法律,另一个说的是道德。

作者对这类例子的分析比较谨慎:他认为,分歧中包含“涉及多个标准的词”推不出分歧中没有实质的分歧。回到例6,尽管”棒“有不同的标准,但如果其中某一个棒球手在这些不同标准上都是最优秀的,“谁是最棒的棒球手”也只有一个答案。这时,尽管不同人可能采取不同的标准,但他们也有真正的分歧。

这让我联想到哲学分歧。有时候,我会和朋友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个术语。每当发现歧义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先澄清歧义。但现在觉得有时也许不需要进一步的澄清歧义。

1 Like

哈哈哈,这个非常有意思。我或许可以给你一个非常能引起你直觉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还可以问这样的问题:谁是最厉害的哲学家?谁是在世的最厉害的哲学家?

在国内时,我长期被那些搞欧陆、中哲、哲学史的人困扰,他们老是跟我是什么“大哉康德(/黑格尔/海的哥/马克思/老子/孔子)”“康德之前没有康德康德之后再无康德”、“康德是蓄水池和里程碑”——仿佛康德是(这五百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那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什么叫做“最伟大的哲学家”?
——这和你这个棒球的例子还是挺相似的。

感谢提议!不过,我个人对此有点疑惑。感觉哲学要比竞技体育更不稳定,因为竞技体育有输有赢,有确定的标准。而一个哲学家在哪些论证上驳倒了另一个哲学家,似乎不太确定——有不少时候哲学家误解了其他哲学家;即使没有误解,是否驳倒也不好断定。

当然,我们可以退一步。“哪些哲学家是一流哲学家”这样的问题还是有比较确定的答案的。

谁是一流哲学家?谁是重要的哲学家?——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很有争议性。

不过哲学家之间的输赢可能不是相互之间辩论的输赢,而是影响力、开创性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其实也和投球的总积分、连胜场数之类的差不多。

如果,出于某些原因,你说康德是比沃尔夫是更优秀的哲学家,那么使用同样的推理,我们是不是应该也能判断康德和亚里士多德谁更伟大?

最近刚好在做这方面诶。

这个例子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是what is the nature of evaluative concepts (e.g. “棒”)。从pre-theory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的一个good theory需要至少解释一些直觉或现象,这其中之一就是要make sense of genuine deep disagreement(genuine是说必须有一方是错的;deep是说即便两方在factual上没有disagrement依然在evaluative上disagree)。(假设我们倾向于谁最棒例子是一个genuine deep disagreement。)

一个candidate theory是rationalism(about evaulative concepts)。Rationalist认为evaluative concepts are explained by belief,所以就会像你说的一样,认为这里不存在genuine disagreement,三者意见不同仅仅是因为they have different beliefs about what it is for something to be 棒。这就跟我们第一段陈述的pre-theory intuition有所冲突,因为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即便三人统一了彼此对”棒”的belief,依然有可能存在evaluative分歧。(rationalist有更多的回应,先不多谈。)

rationalism的困难motivate us to turn to (neo)sentimentalism。Sentimentalist (e.g., D’Arm and Jacobson)认为evalutive concepts are explained by appropriate sentiments or emotions。例如,x是棒的当且仅当赞叹/欣赏/认同对于x而言是appropriate的。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例子是genuine deep disagreement。genuine是因为三人就是在逻辑对立的意义上谈论 e.g. 夸赞对于Ruth/Cobb而言是/不是appropriate的,总有一方是错的;deep是因为,三人都用appropriate夸赞来理解“棒”,而由于夸赞作为一种sentiment/emotion(暂且如此假设)是private的,即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说出,所以即便三人在factual上都彼此认同却依然有可能存在evaluative分歧,正是因为ta们无法完全说出彼此对于“夸赞"的理解。

当然这只是rationalism和sentimentalism某个方面的争论。相关的还有如何回应Frege-Geach Problem等等。

2 Likes

我同意你后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对“谁是一流哲学家”有真正的分歧,那么我们对“谁是最棒的哲学家”应该也有,只不过回答后者比回答前者难得多。
不过,我还是怀疑影响力能否与总积分这样的标准相似。怎么类比呢?比如说,用被引用量来量化影响力?

感谢介绍!很有收获www

——这里又要提到贵系胡星铭教授的那个微信号了。该号在年前刊登了一系列关于“康德是不是必学不可”的讨论。那些文章都很短小精简,给了我不少关于当前这个话题的启发。

我们不妨先看看为什么我们觉得康德比沃尔夫是更伟大的哲学家?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康德的理论是“蓄水池”和“里程碑”。那么我们继续分析一下“蓄水池”和“里程碑”。有的人则会认为“蓄水池”和“里程碑”意味着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后世的哲学理论有广泛的逻辑和因果关联。

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论证:

  1. 如果一个哲学家的理论比另一个有更大的历史意义,与后世的哲学理论有更广泛更强的逻辑和因果关联,那么前者就比后者就是更伟大的哲学家。
  2. a比b的理论更加…
  3. a是比b更伟大的哲学家。

相应地,我们也能有3个对这个论证的反驳。
(1)前提1只提供了更伟大的充分条件,那么更伟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有更大历史意义、更强更广泛的逻辑因果关联就真的更伟大吗?
(3)如何能清楚地知道a比b的理论更具有历史、逻辑、因果意义?

peer disagreement的问题更接近(1)和(2)。因为大家很难采取统一的标准。关于引用量的问题则更近于反驳(3)。尤其像因果关联这种概念,是一个形而上概念,与引用量依然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潜在受康德影响很深,但是并不把康德的作品放在自己的reference里面,甚至可能没有阅读过康德(受到间接影响)。但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引用量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判断因果关联,乃至历史、逻辑关联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