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导致了”会隐含必要性?

“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 是在表达一种充分的推理,但是没有必要的成分,通货膨胀还可以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政府滥发货币导致了这次通货膨胀”,这里只增加了一个过去式和定冠词,但是句子多出了必要的成分,因为这句话选定了“政府滥发货币”作为这次通胀的原因,其他原因的存在被否定了。

“政府滥发货币导致了所有通货膨胀”,这句话似乎也有必要性,那么关键的区别就不是全称和特定事件,而是“导致”和“导致了”的区别。

相关的一些问题还有“是”既可以表达充分也可以表达充分必要。“知识是JTB”就是充分必要,“狮子是哺乳动物”在表达狮子是哺乳动物但哺乳动物不一定都是狮子。同样的句子结构会因为语境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导致分析十分困难。有没有什么理论是研究这些问题的?

情境主义( Contextualism)吧,语义总是上下文敏感的。

拿程序做例子的话,大概就是你调用Random()的时候,其实前面应该有命名空间或者类的,如果没有二义性可以直接省略;但是比如说除了System.Random以外还有 UnityEngine.Random(),你就要把信息补全。
当我们说“狮子是哺乳动物”的时候,其实有一个隐含的背景,就是我们知道对方知道“狮子”是一个实例对象,“哺乳动物”是一个类型,所以当我们说“X是Y(类型)”的时候,对方不会误解。

还有就是语言学符号学或者日常语言学派也有这方面的研究。
语言是约定的产物嘛,要分析语词用法、语句结构就不能脱离语境。这个语境是基于公共的生活经验或者说世界图式的。

我觉得“是”的歧义是需要语境的,但“导致了”似乎在不同语境下都有一样的意思,它看起来总是有表达必要性的,但是也不尽然。

我原先遇到的问题是,我想要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 → 来取代日常语言中的 “因为”,“导致”,“如果” 等等概念。然后发现 “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会很自然写成 滥发货币 → 通货膨胀。“滥发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也会很自然写成 滥发货币 → 通货膨胀,但是发现原先两个句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后面的句子反而更接近 通货膨胀 → 滥发货币,箭头应该反过来,说明我最初的直觉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但是很奇怪的是,一般说 “滥发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时候,我脑中并不会有明确的必要的概念,我说这句话似乎只是在传达,我想blame滥发货币,而并不是说通货膨胀一定是滥发货币导致的,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说我的blame是逻辑上不合理的呢?如果我说这句话只是直觉上想blame,而并不是严谨地表达一个事实,那么想要从逻辑形式上分析这个句子似乎已经是无意义的做法,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新的语言可以让这种表达更清晰

补充一个额外的小发现

如果我要支撑一个命题A,我能做的似乎只有,“如果B那么A,B是真的”
如果我要反驳一个命题A,我能做的似乎只有,“如果A那么B,B是假的”

但是这两个句子没有共通之处,它们的箭头是反的,这导致支撑方和反驳方在说的是两件事。如果一个人支撑,你要反驳,你必须先把对方的箭头反过来,这个箭头反转是如何发生的?支撑方的充分没了,他也不必然地要放弃结论,但如果他要放弃结论,那么说明他的思维模式已经转向反驳方了,认为这里存在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满足。这种转变究竟应该如何描述?

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导致了”之所以有必要性,可能是因为这个句子的常用语境就是用来反驳而不是支撑

我觉得怪怪的。。。反驳可以把A当结论,寻找它的前提(并且应该是对方也认可的论证前提),然后指出这个(或这些)前提不能推出A。当然这只是一种对论证的批判,要彻底反驳,应该是想办法从(也是对方认可的)前提中推另一个与A矛盾的命题为真。

推出矛盾的命题应该和第二种形式上是一致的,相当于存在B真且 B → ~A,逆否命题就是A能推一个假的。如果支持方也认可可以用来推出A是错的的前提,那可能是这种状况:

支持方:B可以推A,B是真的,并且B是推出A的唯一方式。(实际表示了 A<->B)
反驳方:B是假的,因为B是推出A的唯一方式,A也是假的。

这样的话,支持方和反驳方唯一的分歧在B,其他所有前提都是共通的。但是我怀疑一般的支持方并不会表达B是A所必要的,那么反驳方则不会和支持方共有一套前提,也不能驳倒对方。

这个造成的问题是,支持方和反驳方似乎不能在同一套逻辑框架上工作,同一套逻辑框架上工作的正面例子可能就是科学研究,“理论是真的当且仅当未来的某个观测是吻合的”。可能这个问题并不significant,不过我很难表达为啥我觉得很诡异,是不是人们要有共识就必须先商量出iff的命题

我觉得好像把条件和因果两个话语框架给多少弄混了。“在满足A的条件下B发生”,和“A先发生然后B经常(甚至总是)接着发生”不太一样,虽然在日常语言中听起来有点像。“了”隐含了一个时间关系把前者变成了后者,一旦加入了时间关系就不适合继续用演绎逻辑了,这就进入归纳法了。

时间关系是我最初考虑的点,这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我原先觉得,如果不是过去式的话,我们有无数可能世界,有的世界是提到的条件导致的,但另外一些可以不是;但是用了过去式的话,等于暗示选定了现在的世界,而所有可能世界都被排除了,原先的条件也因此变成了必要条件。运用这种对两个框架的解释可能需要一些模态宇宙之类的前提。

用演绎和归纳来做区分我并不是非常理解,因为这里的假想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它们都既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在强度上没有限制,关键是箭头的方向是反的,而且似乎支持论证中只会采用正向的箭头,而反对论证中只会采用反向的箭头(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