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的卑人之见

———————————————————————— 前题:我对佛教的定义仅限佛教上,不包括从它延伸的其他分支,及中国丶华人的宗教。我仅针对坏处进行评论

我清楚明白,这个话题有些敏感。但是,为了让使佛教更进一步发展,我愿意承认任何批评的正确性——当然,也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将下来所使用的词语,可能具有冒犯性及片面化,其根本也是因为我对佛教的理解不够深入化,但是基本理念我还是明白的。所以,还是一句:我愿意接受任何批评,包括冒犯性的。最后,这不是种族话题,如果牵扯到它就非常可笑丶荒谬丶愚昧丶无知丶不具体良好素质。

佛教希望我们放弃如今的生活,去当和尚,为了抵制物质生活。还有,共产主义极大可能是借鉴佛教的某些观点,才创造的。

例如: 1)佛教抵触物质,追求心里上的完满;共产主义则希望,让全民共同 拥有财富。

*他们2者确实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我将从其他论点创造分支。

——————————————————————————————————

佛教是否应该呼吁我们放弃生活,去当和尚?即使它可能不是强制的,但也影响了部分人原本的生活——不幸或幸福的。我们为了追求未知,放弃现在是十分可笑的行为。佛教说,这是为了我们抛弃欲望,追求完美。不过,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达到它"口中的抛弃欲望?"佛教是世界上最大宗教之一,他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其他更好的方法吗?让和尚住在寺庙里,每天念诵经文,这本身是一种不利的囚禁——追求未知,放弃现在的生活。

佛教摧毁了中国,是因为它们在剥夺现在,以无偿的方式追求未知。这是不利整体国家的——我敢保证,那个场景谁都不想看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是有上帝的,佛教是没有的。如果我的认知没有出错,基督教及天主教是不需要抛弃物质的,是与它共存或其他不极端的方式抵制物质。

让我们回到那话题:我们为了未知,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全部去当和尚,后果是什么?我想,语言也无法形容那个场景。佛教如果希望我们跟随它的旨意,就需要拿出证据。而不是为了乌托邦,放弃美好的社会。每天在寺庙里,除了念经等歌颂的方式,表达虔城。他们即和尚,获得了什么?直到死的那天才知道。如果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我们确实可以获得赔偿,那么我无话可说。但是它最大的败点,是它没有任何权利丶以任何有害社会的方式让我们去寺庙,放弃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丶只为那可能的存在。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我相信它是好的。对不起,这是无比自私的,它会损害社会。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对未知的探索,但仅限于有利社会发展,且大部分情况上,可以在死之前得到结果。没有如佛教一样。

你如果可以在「不受佛教的教眾(無論主流非主流)的個別詮釋」的影響之下認識佛家哲學(在此以佛家稱之),相當高的可能,你現在的觀點會有所不同。

從佛家的角度重新看待你的觀點,有人覺得,或說江湖上①有行者會覺得,佛學指導之下的人生是生動活潑的➁➂。

:wavy_dash:
:wavy_dash:
:wavy_dash:

➀. 參考以下連結:

➁. ▼ 概念意象: Godzilla vs Kong | Music Video | I AM KING 【MMV】

➂. ▼ 概念對位: 電影中的「Kong Containment」概念 vs. 模擬主宰(Simulation Master)「封鎖空王」。
Kong Wakes Up - Opening Scene - Godzilla vs. Kong (2021) Movie Clip HD - YouTube

   首先就我个人而言,对佛教的感官并不怎么好。虽然佛教劝导人们向善这点很好,但是我就是不喜欢佛教,从根上就不喜欢。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这个先说明一下。我认为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其他教派都是为适应当前社会而产生的思想产物。所以我们想要评论它就应该抛弃哪些神话色彩,从它的起源,发展,佛家学说对思想会产生哪些作用,它的传播性、传播途径,传播的思想又会对社会有哪些影响这些去讨论。感觉佛教就比圣母多了点东西。

并非抵触物质,而是从逻辑和教理上证明物质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只存在于你的意识在感知材料加工后的认知之中,这是一种为诸多哲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具备逻辑自洽性。

当然有,佛教有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是针对想要解决一切自身苦恼根源的人,或许就是你说的放弃现在的生活,但绝非去追求未知,且你口中的现在美好的生活,也是一种认知的建构,如果将其跨度拉长到一整场经历生老病死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的人生,似乎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当下”存在吧,一切无常,所以是苦,这就是解脱道的苦谛思想,剩余还有集 灭 道谛,分别对应苦因 灭苦方法和灭苦后的结果,因此解脱道作为一条人生选择的特殊道路,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若按照佛经理论来讲,你可以通过实践达到完全地灭苦,若抛开佛教理论仅从个人体验而言,短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也会让你获得思想的升华和身心从未有过的自由与平静和谐。
菩萨道仍然具备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理论更深刻,实践范畴和目标更宏大。
菩萨翻译过来为觉悟的生命,觉悟是重点,佛教修行无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根本都是在于破除原来的错误认知,以达到解脱灭苦和觉悟智慧,解脱道着手于个人的生命感知体验的变化性,菩萨道则着手于全体生命的感知体验和世界的存在本质。
菩萨道首先需要学习菩萨藏,即大乘经典,而所有大乘经典讲的都是一致的认知层面的改变,都是在讲我们现在认识中的事物都是自己和人们的共识假设,并不客观存在,这点是经得住任何哲学的深入探究的,可以向现在的 Ai 工具进行提问这样的话题,比如“什么是颜色 颜色客观存在吗 物质是不是假设等”,慢慢追问下去你可能会逐渐理解,或者你已有哲学经验,你就很好明白佛教到底在讲什么了。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菩萨在观察一切事物时都是如梦如幻的,以此为根本,菩萨修行六度,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布施时知道整件事情中的事物都是观念和感知的集合,没有任何客观存在,后面几项同理,在这样的观察和修行基础上,菩萨持两种心,一个是菩提心,即想要获得永远 彻底觉悟 见到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是大悲心,即希望一切生命都能体察到世界和生命的真相,菩萨依这两种心,以六度作为行为准则(这个也可以搜索具体了解一下),来作为理论和实践依据,在每一段生命中不断实践,经过无量长的时间(无量劫 也可以搜索了解),最终达到福德与智慧的圆满,全满实现自利 利他。
而通过出家追求自己的清净,这主要是修行解脱道的行为,而且修行解脱道也并非一定要出家,只是对我而言出家会更清净,烦恼和干扰会更少,更容易解脱。
对修行菩萨道的生命来说,出家这种形式只是我们的一个观念定义而已,可以说都不存在是否出家在家,觉得有时合适的时候,那就出家,觉得不合适就在家,而且菩萨的出家也绝非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清净,而是为了自利与利他,出家也是为了更多生命的利益,所以大乘瑜伽菩萨戒中,出家人也能积攒财物,以更好布施。
上述中的菩萨即具备菩提心与大悲心的有情识的生命,可以是一个普通人 了,并非只是圣者菩萨。
除了两条佛教理论中最中正的道路外,还有人道和天道两条适合一些暂时没有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在家人,人道和天道都是实践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佛教建立在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上的因果观就是讲给普通人和解脱道的人的,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六道轮回就是不同地方的生命在无穷地生生死死 轮转不息,而通过五戒十善则能令今生来世均获得乐果,即令生命体验愉悦舒适的感知,五戒是极基础的行为准则,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这应该是一个好公民都应该有的道德准则(不饮酒是为了避免引发前面四种行为),另外佛教经典中对人天道也有相应的完整理论和实践指导,其中就人道而言,就有讲如何过好世俗的生活,怎样处理好夫妻感情生活,父母儿女朋友师生的关系和互相应尽的责任,破除对鬼神的盲目崇拜,强调努力与因果,强调不要怀念过去和希求未来,住于当下(解脱道也有),如何奋斗人生事业,怎样积累财富,管理财富,运用财富,哪些事情不利于美好的生活,哪些事情会造就幸福生活,哪些人要多接触,哪些朋友不可交,等等等等……
佛教的理论是浩瀚的,尤其是解脱道与菩萨道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能总结 概括 解释和纠正诸多哲学理论,在实践上则是超越人类认知 创造生命价值,你所认识到的佛教,仅仅是你在所认知的信息中所建构出来的印象,你是在评判自己认知中的佛教,你认知到多少佛教,你的评价就有多准确,以我对佛教的认知,尽管肯定还不够深入 也不可能完全全面,但能肯定的是,并非您评判的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