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结伙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么?

自认为于判断可供参考的点:
版本:不限(鄙人以03年人大出版社的苗力田译本为主,97年商务印书馆的吴寿彭译本为辅)。
途径:微信群(可选项并不多)。
形式:我读你随意。可以随时就我零碎的理解或提问进行讨论、辩驳,指责,嘲讽。
暂时就想到这些,欢迎联系。

为啥不读些新一点的教材,如 Metaphysics (豆瓣) 或者Peter van Inwagen那本有中文版

虽然但是,人家说的不是亚里士多德写的那本《形而上学》吗。。和你这个完全不挨着啊

1 Like

不是要挨着才能问啊,我就是想知道读亚里士多德的原著想达到什么目的。因为我在中文社群见过非常多人是想通过读亚里士多德来了解形而上学,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完全可以避免

1 Like

倒没什么特别的理由。
也不是为了学习形而上学。

1 Like

卷一的章一(以后用a.b表示卷a章b)感觉主要是推出智慧是什么。推论顺序是:
感觉(动物生来自然具有感觉)→记忆(从感觉得到记忆)→经验(众多记忆导致单一经验)(经验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技术(通过经验得到科学和技术,对同类事物的普遍判断)→科学(不快乐、非必需、非实用)(感觉是技术的特殊种类)→智慧(本原、原因)(最高级的技术)。

第一个问题是在第二段,“动物生来自然具有感觉,它们中有一些从感觉得到了记忆”,那么有记忆的动物必然拥有感觉,但随后“只有那些不但有记忆而且有这种感觉的动物才能学习”(吴译本中“这种感觉”指听觉),一则感觉中本身就应该包含听觉,二则为何听觉如此特殊,需要被强调?至少在第一小节中并未说明听觉的独特性。

第二个问题是“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里“本性”似乎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天性趋势,所有人都会去追求知识;二是本能特性,所有人具有求知的能力,可以从记忆得到经验,进而形成智慧。感觉这一节的论述所能得到的更偏向于第二种。因为并没有表示人们会因为喜欢智慧而主动追求。不过也觉得吴译本“人类”比苗译本“所有人”好,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求知,所以就显得有些论据不足。但是翻译成“人类”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整体有这种冲动,但未必每个人都具备。

第二个问题补充一点。无法理解“对感觉的喜爱”可以证明“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因为感觉距离智慧非常遥远,即便感觉能够揭示区别,但未必可以形成智慧。区别还需要通过加工整合才能进一步被利用。例如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红色(深红和浅红),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区分是客观的,自然的,但不加工的话就无法认识红色,无法得到本原和原因。

感觉1.2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承接1.1结尾处对智慧的定义后进一步解释并强调智慧的特性。

可以带我一个,不过我还是读英文译本,C.D.C Reeve的最新,比较权威

可以加我微信: wuzuzwu06

可以加我微信:wuzuzwu06

啊,好久没来看了。已试图加微信。

章一二立“智慧”之定义。
章三四五六写前人于“原因”之思考,三四为自然学派,五主毕达哥拉斯,六主柏拉图“通式”。 章七八九破前人主张。
章十小结。 感觉大概是这种划分。七八九基本就开始看不懂驳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