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nau “Epistemology idealized” 吐槽

epistemology最后一课说的是这个,我也用这个写了篇term paper,但实际上我觉得这篇论文本身已经到了不忍卒读的地步,所以来发篇吐槽。原文链接 https://spot.colorado.edu/~pasnau/inprint/pasnau.idealized.pdf 是发表在mind上的。

不保证对这篇文章的paraphrase是正确的,不过我的理解是,他提出要把epistemology的研究重点从conceptual analysis转向为寻找一个最理想的理论,因为conceptual analysis只关注“知识”这个词定义的边界,所以是lexicological的,但不关心how we should form beliefs。他认为知识论应该是normative的。

如果有了一个ideal theory,人们就能用这个ideal给不同理论排序,例如他认为笛卡尔的知识论可以充当ideal,笛卡尔的知识论是foundationalist, internalist, infallibilist。如果把笛卡尔当成最理想的理论,那么我们就能知道internalism比externalism更理想,因此我们不需要去考虑internalism/externalism谁才是对“knowledge”更正确的分析,他们都是在同一个spectrum,一个更理想,一个没那么理想。因此在能获得internalist justification的时候尽量做,而做不到的时候externalist justification也可以接受。原来关于“knowledge”的争议都是lexicological 所以没意义的,不如找一个ideal,然后让ideal指导研究方向。

另外一个批判的对象就是quine的naturalized epistemology,当然这个因为宣称就是descriptive,更不可能提供作者想要的normative power了。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一个descriptive理论并非不能有normative的作用,全看你怎么使用,但是这个也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我觉得作者天然地认为有了ideal能给其他理论排序,这个实在是非常奇怪,因为其实很容易发现,这个所有理论的集合大概率是一个partial order,其间不一定能相互比较。作者用笛卡尔的知识论举例子的时候也提到了三个元素,(foundationalism, internalism, infallibilism),这个ideal就记做(0, 0, 0),每个数字代表和理想的距离。

那么如果一个理论A支持foundationalism,但是不支持后两个,那么它的坐标可以是(0, 1, 1)。另一个理论B支持internalism,但是不支持另两个,那么它的坐标可以是(1, 0, 1)。理论A和B哪个离ideal更近呢?这是没办法比较的,除非我们给每个部分赋予一个权重。

那么实际上人类要找到一个ideal理论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在任何想得到的性质上都最优就好了,最终就会是一大串0,(0, 0, 0, 0, 0, 0, 0, …)。但是没人会知道究竟怎么计算一个理论和这个ideal的距离。而文中提到的例子能算,是因为那些例子单纯只是关于一个component的,如internalism/externalism,foundationalism/coherentism。

我觉得只要有一丁点数学的直觉都可以避免这样的想法。。顿时觉得,自己不继续post grad 然后发文很可惜。。

我觉得你可能miss了作者的point。我只是大概扫了一下文章,但我觉得还蛮有趣的。关于你提出的反驳,首先,我觉得作者并没有一定要批判naturalized epistemology怎么样,相反后面提到了empirical research可以告诉我们人类认知的能力范围,然后可以通过"ought" implies "can"这样的reasoning来影响ideal epistemology。我不知道你说的descriptive theory has normative force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我猜作者是不会反对的。

其次,我不觉得ideal epistemology需要对所有的理论排一个total order。如果两个理论incommensurable,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作者最大的点就是我们不需要对“知识”进行分析,没有必要对所有理论进行这样"all or nothing"的判断,所以说两个incommensurable的理论其实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像作者指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无法达到ideal时,根据情况的不同,我们需要relax不一样的requirement。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放弃internalism 有时需要放弃infallibilism之类的。所以, 当我们真的出现了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我觉得一个比较明显的move就是更具情况选择更重要的component给更大的比重这样。(例如,我觉得如果是theoretical context像两个科学家吵架的话,那明显有internal accessible reason更重要;如果是做practical decision, 有reliable belief-forming process更重要。)

最后, 你说我们可以随意创建符合ideal epistemology的理论。但问题是这样ideal的理论有什么用呢?“我存在”这个理论比量子力学ideal很多,但这个理论也没用很多。有些理论,像the existence of external world,虽然不ideal但是很有必要。作者的点就是,ideal epsitemology要求我们努力将我们的理论往ideal上靠,但如果出于种种限制无法达到ideal,那这些理论依然可以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我对文章中idealization的理解和你的不太一样。我并不认为作者认为idealization一定可以用来给不同理论排序。作者只是在说idealization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争议问题。作者提到:

Idealized epistemology can be thought of as coming in two stages: the first obvious, the second less so. The obvious initial stage is idealization. As I have stressed already, this does not involve abstracting away from all human cognitive limitations, but instead focuses on what would count as perfection for beings such as us, in a worldsuch as ours. This is the sort of account we have seen Aristotle and Descartes develop. I take it that no one will dispute the interest of this first stage, though some will be more pessimistic than other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realization is possible, and many will take issue with the details of Aristotle’s or Descartes’s approach. However the details are worked out, this is a project we care about not because any of us aspires to perfection at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 but because some of us make it our concern to seek such perfection 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some small corner of reality. (1005-1006)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第一,它否认了ideal theory是“任何想得到的性质上都最优”的理论。正确的idealization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正确认识之上。既然作者想要的是normative power,那超出人类能力的theory (比如假设人全知全能)显然不在讨论之列。而“什么理论是在人类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优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可以认为康德的《纯批》就是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另外,像是(0,0,0,0,0…)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是否自洽都很有待讨论。真正的最优理论很可能是在很多性质上都不是最优,但是整体上是最优的理论。

第二,如何具体的比较两个理论的优劣属于细节问题。作者提到,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的方法中的细节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些细节问题并不影响idealization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原点(0, 0, 0),我们也许无法比较(0, 1, 1)和(1, 0, 1)。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比较(0, 1, 1)和(0, 1, 2),(1, 2, 3)的优劣。而如果没有idealization,就相当于我们没有了坐标系,更不可能比较出理论的高下。作者想说的仅仅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坐标轴是哪些,原点在哪里,都是细节问题了。

最后提一句,我对这篇文章主要的质疑是,作者似乎把idealization和problem solving的关系弄反了。作者认为ideal的建立可以帮助解决其他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ideal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就好比internalism vs. externalism. 我很难想象双方能够在不解决矛盾的情况下对ideal达成共识。所以,ideal之所以看上去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是因为ideal的建立本身就依赖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作者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现在对于internalism的大反驳就是internalism is too strong。如果internalism是对的,那么我们就没什么知识了。但这个反驳在对于internalism as an ideal显然不适应。而且即使是externalist也经常会同意it is better if we have access to our reason/basis of justification, though that is not necessary for justification. 所以很多externalist大概也会同意internalism是更ideal的。fallibilism vs infallibilism, foundationalism vs coherentism也是类似

第一点的话作者在脚注里提到过 quine本人不认为naturalized epistemology不能是normative的,不过这个descriptive和normative的问题应该相对来说争议是不大的。

第二点的话,我觉得如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component,那么ideal的存在与否就不重要了。因为即使根本不知道ideal存在,只要我们知道一个component的含义,我们依旧可以基于某个component给internalism和externalism进行做比对,那么ideal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存在某个ideal,我想internalism和externalism会争论的是不同component的权重,而在不同权重配置下他们可能各自都是离ideal更近的。我觉得争论权重本质上和争论knowledge的定义是一个程度的复杂,所以这个idealization的过程可能没有降低原本问题的复杂度。

我后面想象的那个ideal确实是没意义的,只是想表达人们相对容易能对ideal达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对实际上比对哪个理论更好没什么特别的好处,不如像我第二点说的那样更倾向于pragmatism的做法。不过人们对ideal达成共识应该是比对knowledge边界达成共识要容易得多,如果后者太难,先尝试一下前者也不错


第二个回复我很赞同,他通过ideal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消解了对internalism的反驳。但我觉得这种反驳本身就很奇怪,应该没有externalist会认为internalist justification是在牢靠性等是更坏的,他们会争论的就是各自对理论的需求和用法不一样

你提到的两点确实如此,这些转述应该是比较正确的。作者的论证和目的似乎都基于一个前提,对ideal达成共识比对knowledge达成共识更容易,所以可以先考虑前者。但是如果ideal是“整体最优”,它和本来对knowledge的期待应该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个状况下ideal似乎没有带来好处。不过很多对knowledge的争论是把“成本”纳入考虑的,如果这个“整体最优”不考虑成本,那可能还是会比knowledge更容易共识。

我赞同可以建坐标系,但是和上一个回复提到的一样,这个坐标系未必会有最优的点,因为如果“成本”是一个轴,那么这个轴逻辑上和其他轴大致是成反比的。如果通过选取各个component就能进行比较,那么我不知道设想一个ideal会有什么额外的好处。

最后的质疑我也赞同,不过这个论证好像很难写清楚,如果是我来写,就单纯是internalism和externalism对component重要性的赋值会是不同的,但是并没有别的标准来指导怎么样的赋值才最好

我觉得,就这个“ideal有什么用”的问题,作者提到political philosophy就很有启发,因为political ideal也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很现实的政治问题, 但这不代表ideal justice这样的概念就没有用。而且,ideal epistemology一个后果感觉就是比起谈论什么是知识,我们可以在实际问题上有关于实际情况的考虑而不只是纠结于知识的定义。这样的问题可能依然很复杂,但是任何理论到了实际应用里都会变得很复杂,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倾向于认为拥有一个ideal对定义的纠结问题没有作用,或者没有看到这个作用除了 “直觉上似乎更好?” 之外能怎么被表述。因为不同的人追求的知识的定义,并不是仅仅靠“和ideal的距离衡量的”。如果我是一个externalist,我完全不妨认同笛卡尔是一个ideal,并且internalism更接近ideal,但是我要提出我的知识定义是因为我有别的考虑,那么这个ideal其实和我的考虑根本没关。

  1. 定义问题可以被还原为ideal程度的问题
  2. 人们认同共同的ideal
  3. 人们认同共同的衡量距离的方式

只有这三个满足了,ideal对于我来说有明确的作用,但是似乎一个都不满足。我不太能理解ideal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当然也许直觉上确实有用

  1. 我觉得文章的重点就是在说寻找定义的project是mistaken的,所以当然对定义没用啊。
  2. 我觉得显然比起充分必要条件,大家更容易同意ideal不是吗。
  3. 为什么需要这种东西,我不觉得我们需要formulate出这个measure。既有可以明确看得出来哪个theory更接近ideal的easy cases,也可以有分辨不出来hard cases,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啊

对于1,为什么定义的project是mistaken呢?这个前提没有说是怎么得出来的,当然我能理解如果说是诉诸直觉,不过我完全get不到没用的点在哪,因为定义问题显然是为了解决一些实用的目标的,如何能把它归为错误呢?

对于2,我可以认同这一点,但是这一点要考虑ideal究竟由哪些component组成,具体的component之间是不是相互自洽的。如果如 @wangyuzhou 说的那样是“整体最优”,那么externalist和internalist理应不会认同同样的ideal,因为前者会把可用性也塞进去,但后者不会

对于3,如果这就是这个idealized理论的目的,pragmatism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只需要考虑一个component和component的组合,而完全不需要考虑哪个组合是ideal,以及ideal是不是真的存在。那么对于这个目的,ideal的存在和寻找ideal都是不必要的,可以被剃刀砍掉。举个例子,我想说一个苹果比另一个苹果甜,完全可以说它在这个指标上是更优的,我也可以说这个苹果比另一个苹果更红,或者说在(红,甜)上是更优的。但是我完全不需要假定存在一个理想的苹果,并假定这个理想苹果的甜度和红度来做这种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