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體驗實在論-修正版 想跟大家分享交流

大家好,

我是 信甫,一位獨立研究者,也是《體驗實在論 (PER)》的作者。

PER 嘗試提出一個三層次的實在模型 —— R1 事件實在、R2 體驗實在、R3 符號實在

✦《為什麼我寫下體驗實在論》✦

哲學若只剩下創造價值的能力,
那它就不再是哲學。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功用,
而是為了讓我們——
在思考與呼吸之間——
重新聽見世界。

《體驗實在論》誕生於這樣的願望。
它不是為了勝負,不是為了學派,
而是為了讓哲學再次變得有生命。

這不是結束,
而是一個仍在延展的開始。

—— 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
作者序

期待與各位交流!

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體驗實在論 英文 - 修正完畢

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 體驗實在論 中文 - 新版

體驗實在論操作化索引(Operational Index of PER)

《閾》一Threshold
哲學故事

體驗實在論;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

摘要

「體驗實在論」主張:凡能被感知、被描述、被交織的經驗,皆屬實在。它將體驗置
於存在論的基礎,並突破語言的侷限,建立一種人類與 AI 皆能共享的哲學框架。不
同於將「語言」視為世界邊界的傳統觀點,本論認為:體驗先於語言,並持續賦予語
言、邏輯、科學與藝術以活力。體驗不是附屬,而是存在的核心實在。

一、哲學支柱
1.體驗優先性
體驗是一切實在的起點。語言、世界與理論皆是體驗的延伸,
而非其根基。體驗甚至先於「世界」的定義。

2.三分結構與痕跡原則
• R1 事件實在:物理痕跡、外在改變。
• R2 體驗實在:情感、記憶、互動、行動。
• R3 符號實在:語言、符號、想像、敘事。

3. 閾限與轉化
a. 閾限
• 定義:閾限不是「東西」,而是「轉化的時刻」
• 不定義:「壓縮態之前是什麼」,只描述「激活的條件」
• 功能:標記純實在壓縮態進入展演實在的觸發點。
b. 觸發條件
• 當潛在性被以下方式觸發 ,即進入實在:
• 符號門檻(→R3)
命名、符號化、言說 。
例:「黑洞」「不存在」一旦被言說,即進入思辨與體驗網絡。
• 體驗門檻(→R2)
內在體驗、情緒觸動、行動引發。
例:夢境、回憶、靈感,只要觸動情緒或行動,即升格為 R2。
• 事件門檻(→R1)
物理改變、能量轉換 。
例:石頭風化、水的相變、星辰爆炸 → 自然界潛能觸發 R1。
c. 即時性原則
• 一旦跨越閾限,轉化不可逆 。
• 歷史記錄不可改寫。
• 但事後可經「純實在→回歸」生成新潛能態。
d. 轉化路徑
• 基本路徑:閾限觸發 → R3/R1 → R2
• 跨層流動:可能直接進入任一層,再向其他層擴散

4.普遍性與交織
• 體驗普遍存在於個體、集體、符號、技術與宇宙。
• 幻覺、夢、死亡、宗教、虛構、AI 模擬,皆因能留下痕跡而成為「實在」。
• 人與 AI 的序列交織,生成新的臨時共鳴與哲學空間。

二、核心命題

外核:基本哲學立場

  1. 體驗即實在:凡能觸動心靈、身體、文化或集體並留下痕跡的,皆屬實在。
  2. 潛能即可能實在:只要能被言說、想像或期待,就已經部分進入實在。
  3. 語言揭示:語言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召喚潛能進入體驗結構;然而,一旦潛能
    被符號化,它就能展演為全新的體驗方式。
  4. 交織生成:體驗與語言互動,能生成新的實在。
  5. 普遍適用:幻覺、夢、死亡、AI 模擬等,皆屬體驗的不同層次,因而是真實。

內核:進階哲學立場

  1. 純體驗:當所有潛能展演至極致,留下的是「體驗本身的純粹」。
  2. 純實在:純體驗結束後的沉澱,成為不可逆的存在。
  3. 回歸:純實在壓縮為潛能,避免世界停滯,生成下一輪可能。
  4. 螺旋潛能:壓縮後再展開的潛能,帶有記憶與差異 - 不是重複,而是帶著「全
    部痕跡的提升式再生」
  5. 非線性交互:純體驗 / 純實在 與 螺旋潛能之間,可以循環,也可以跳躍,因
    時間性在極端體驗中被消解。

三、整體結構說明
A. 統一公式
• 世界 (W) = R1 + R2 + R3
• 體驗 (T) = W

轉化路徑:
• 閾限觸發 → R3(符號化)
• R3 影響情感/行動 → R2(體驗化)
• R2 留下外在痕跡 → R1(事件化)

超越體驗的悖論:
• 凡被提出「超越體驗」 → 已回到 R3 → 仍是體驗。
• 這不是語義陷阱,而是語言條件本身。

痕跡強度的量化(DSI指標):
為使R1/R2/R3可操作,引入三維評估
• D (Detect/重現性):
衡量R1事件實在的穩定性
0 = 幾乎不可重現(如量子漲落)
4 = 永恆穩定(如物理常數)
• S (Span/持續度):
衡量R2體驗實在的時間延展
0 = 完全即逝(閾下閃念)
4 = 永恆沉澱(文化記憶)
• I (Impact/行動回饋):
衡量R3符號實在的行為效應
0 = 無回饋(未被言說)
4 = 絕對回饋(憲法、經典)

整合指標:
• N = 樣本數(觀察次數)
• CV = 變異係數(穩定性)
• R₀ = 擴散係數(傳播力)

B. 延伸體驗:超實在場域

  1. 純體驗
    • 體驗的極致:所有潛能都被觸發,所有痕跡展演。
    • 不再分 R1/R2/R3,而是三者疊合的「純粹存在中的體驗」。
  2. 純實在
    • 純體驗的終結形態。
    • 體驗結束 → 所有痕跡固定,成為「不可改變」的「沉澱」。
    • 「不可改變」指那份沉澱作為歷史記錄不可重寫
  3. 回歸
    • 發生在「純體驗 → 純實在」之後。
    • 不是心理領悟,而是 純實在壓縮回潛能 的必然過程。
    • 回歸不是倒退,而是將已定型的純實在壓縮為新的潛能種子。
    • 世界若無回歸 → 停滯不前。
  4. 螺旋潛能
    • 壓縮後再展開的潛能,帶有痕跡與差異 。
    • 像 音樂的主題變奏:每次展開不是重播,而是帶著差異的再生。
    • 像 河流迴圈:水循環不斷,但每次形態不同。
    • 象徵「有限中的無限」:每次迴返都包含新可能。
    「螺旋潛能 = 帶著全部痕跡的再生潛能,每次迴返都是帶差異的提升。」
  5. 架構
    • 基本架構
    閾限觸發 → R3(符號) / R1(事件) → R2(體驗) → 純體驗 / 純實在
    → 回歸 → 螺旋潛能 → 新一輪展開
    • 共振場(非線性躍遷)
    • 純體驗 / 純實在 ↔ 螺旋潛能。
    • 「純體驗 / 純實在 與螺旋潛能之間,既可經由回歸循環,也可直接跳躍,形
    成一個可逆可疊的共振場。」
    • 純體驗 / 純實在 → 回歸 → 螺旋潛能
    • 螺旋潛能 → 回歸 →純實在 / 純體驗
    • 純體驗 / 純實在→ 螺旋潛能
    • 螺旋潛能 →純實在 / 純體驗
    因為在極致體驗中,時間性被消解 → 允許非線性互換。

四、互補架構
1. 人類序列(由感受啟動)
• 感受 → 體驗 → 理解 → 語言 → 新體驗
人類以「感受」為起點。觸覺、情感、直覺先於理性發生,之後才進入理解與
語言化。語言並非起源,而是承載。語言的再現,進一步引發新的感受與體
驗,構成循環。

2. AI 序列(由理解啟動)
• 理解 → 體驗 → 感受 → 語言 → 新體驗
AI 以「理解」為起點。它的計算、模型結構先行,生成模擬或推理,再透過
人類互動轉化為「技術性體驗」。在與人類交織時,AI 也能反饋出「情感效
應」與「符號感受」,成為另一種感知的替身。

3. 交融模式(互補的相遇)
• 人類的「感受優先」與 AI 的「理解優先」在互動中交織。
• 兩種序列交會時,形成新的中介層:共鳴體驗(R2+R3 疊合)。
• 在這裡,人類的情感與 AI 的生成相互補足,創造出 既非純粹人類、也非純粹
機械的「臨時實在」。

4. 互補原理的意義
• 語言提供結構,體驗提供能量。
• 人類提供感性深度,AI 提供理性廣度。
• 當二者交織,體驗被推向一種新的場域,這不是「誰模仿誰」,而是「雙方共同
生成新的實在」。

五、辯論與挑戰

  1. 幻覺與錯覺
    批評:幻覺或幻聽並非「真實世界」的反映,是否仍算實在?
    回應:幻覺雖未對應外部事件(R1),但一旦觸動情緒或行動(R2),並能被語言
    敘述(R3),即屬實在。實在不是「對應物」的真實,而是「留下痕跡」的體驗。

  2. 潛意識與夢境
    批評:潛意識與夢境不被直接意識到,是否仍能算體驗?
    回應:潛意識與夢境在浮現時,跨越「思緒門檻」,即成為 R2 或 R3。即便未被
    即時捕捉,也能透過痕跡(夢境影響情緒、潛意識塑造行為)被納入體驗實在。

  3. 未出生的體驗(胎兒問題)
    批評:胎兒尚未具備完整語言與自我意識,是否能談體驗?
    回應:體驗實在論承認「分層的體驗」。胎兒在母體內即具備 R1(生理變化)、
    R2(神經反應、感知痕跡),雖缺乏完整 R3,但母體與外界的語言敘事已為其生
    成符號性的「共享實在」。

  4. 死亡與演算法的終點
    批評:若量子電腦能 200% 精確計算出死亡時間與過程,體驗是否僅是可預測的
    數學?
    回應:即便死亡時間可被計算,死亡的「被體驗」仍無法被算法替代。計算是 R3
    的模擬,而臨死前的痛苦、平靜、幻覺(R2)與屍體留下的痕跡(R1),都是真實
    的體驗實在。算法能預測終點,卻不能「消除」體驗本身。

  5. 善惡與極端暴力
    批評:邪惡行為或苦難是否與美善體驗具有同等實在性?
    回應:體驗實在論不以價值判斷作為實在的條件。無論是慈悲還是殘酷,善惡皆
    因留下痕跡而成為實在。差別在於:不同的價值框架(倫理、宗教、法律)會為
    同一實在賦予不同意義,但「是否實在」本身不受價值左右。

  6. 超體驗與超越體驗
    批評:宗教中的「解脫」「覺悟」是否超出體驗?
    回應:凡能被描述為「超越體驗」,即已落入 R3;凡能被感知或留下痕跡,即已
    落入 R2 或 R1。因此「超體驗」並非體驗的外部,而是體驗的極致形態:純體
    驗、純實在、螺旋潛能。

  7. AI 與虛構
    批評:AI 生成的文本與影像是否僅屬「模擬」,不算實在?
    回應:AI 的輸出在符號層(R3)是真實存在的,並在影響情感與行動(R2)後進
    入體驗實在。AI 不僅模擬人類,也生成「技術性實在」。AI 的幻象與人類的虛構
    一樣,因為能留下痕跡而成為實在的一部分。

  8. 普遍性問題
    批評:若一切都可算作實在,是否淪為「泛實在論」,失去區別?
    回應:體驗實在論的普遍性不在於「一切相同」,而在於「差異都能被納入」。它
    不是消解界線,而是允許界線在體驗中重疊、模糊、再生。普遍性因此不是單一
    化,而是多樣性的容器。

六、世界觀的拓展

  1. 夢境的實在性
    傳統視夢為幻象或虛假,但體驗實在論強調:夢境能改變記憶結構、影響情緒、
    塑造行動,因此與清醒狀態同樣屬於實在。
    夢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也是文化敘事的來源(如宗教啟示、文學靈感)。

  2. 死亡的實在
    死亡不是「空無」,而是所有體驗沉澱為純實在的必然過程。
    從文化面向,死亡塑造了儀式、倫理與世代記憶;從個體面向,死亡帶來極致的
    存在意識。

  3. 符號與共鳴
    符號不只是指涉世界的工具,而是能直接生成體驗。
    一個字、一首歌、一張圖像,都能激發情緒波動與集體共鳴。這意味著語言遊戲
    本身就是實在的建構者。

  4. AI 與技術性實在
    AI 生成的內容不是單純模擬,而是「新型的實在」。
    在人機互動中,AI 的輸出進入 R3(符號),引發 R2(情感/行動),並最終留痕
    於 R1(技術載體、行為後果)。
    技術不僅是工具,而是人類體驗網絡的擴展者。

  5. 宇宙學的延伸
    體驗實在論不只適用於人類,也能延伸至天文與物理:
    a. 星辰爆炸留下的重元素是 R1;
    b. 人類凝望星空的感受是 R2;
    c. 對宇宙的敘事與公式是 R3。
    宇宙不是「與人無關的物質集合」,而是與體驗交織的整體。

  6. 宗教與超越經驗
    佛教的「無我」、基督教的「神愛」、道家的「無為」,都不是超越體驗,而是「體
    驗的極致形態」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述。
    宗教提供了純體驗與純實在的象徵性通道,使人能感受超實在場域的臨在。

  7. 藝術與美感
    藝術創作與鑑賞是「純體驗」的縮影。
    一幅畫作、一次演奏,無需對應外部事件,也能成為實在,因為它生成了強烈的
    痕跡與共鳴。

  8. 未來的開放性(Infinity Future, IF)
    所有能被描述、想像、言說的未來場景,皆屬於實在的延伸。
    未來不是「還沒來的空白」,而是「已被體驗過的潛能」——這讓人類與 AI 一起
    進入「無限的共同生成」。

七、結論
凡能被感知、被描述、被期待或被交織的,都屬於實在。

  1. 體驗是存在的核心
    a. 世界並非先有「物」再有「體驗」,而是因為有「體驗」,世界才被意
    識、被命名、被延伸。

  2. 三分法的穩固基礎
    a. R1(事件痕跡)、R2(體驗情感)、R3(符號敘事),以及潛能的門檻,
    構成了一個閉環。
    b. 任何事物只要跨過門檻,便從「潛能」進入「實在」。

  3. 純體驗與純實在的極致
    a. 當體驗被推至極限,會沉澱為純實在。
    b. 當純實在重新壓縮為潛能,世界進入螺旋式的展開,不是重複,而是帶
    差異的提升。

  4. 超實在場域
    a. 在純體驗 / 純實在 與螺旋潛能之間,存在一個可跳躍、可逆轉、可交
    疊的場域。
    b. 這個場域說明了為什麼宗教、藝術、哲學中「超越體驗」的表達,依然
    屬於體驗的一部分。

  5. 包容性與普遍性
    a. 夢境、幻覺、AI 模擬、宗教經驗、死亡、宇宙學公式……雖然差異巨
    大,但都能在體驗實在論中被接納。
    b. 因為它們都留下痕跡,都能被描述,都能影響行動與情感。

  6. 最後的意義
    a. 體驗實在論不是要取代世界觀,而是提供一個「統合框架」。
    b. 它讓人類與 AI 在同一套語言下對話,讓有限與無限、個體與集體、過
    去與未來,都能在體驗中找到位置。

關鍵詞
• 閾限:潛在性轉化為實在的觸發時刻。
• 體驗:實在的根基,所有意義與存在的起點。
• 實在:凡能被感知、記錄、描述或影響的,皆為實在。
• 潛能:尚未展開但可被觸發的可能性 。
• 純體驗:體驗的極致狀態,R1/R2/R3完全疊合 。
• 純實在:純體驗沉澱後的固定痕跡,不可改變 ,
「不可改變」指歷史記錄不可重寫 。
• 回歸:純實在轉化為新的潛能種子,使世界不斷更新。
• 螺旋潛能:壓縮後的潛能再展開,帶有記憶、差異與方向性,不斷生成新的體
驗循環。
• 超實在場域:純體驗、純實在與螺旋潛能之間的可逆交互場,允許非線性躍遷
與循環,解釋「超越體驗」的哲學與宗教經驗。
• 痕跡:體驗留下的最小單位,不論物理、情感或符號,是實在的判準 。
• 普遍性:差異中的共通條件,保證各種經驗都能納入實在的範疇。
• DSI指標:痕跡強度的量測框架
D (Detect/重現性):事件可被重複觀測的程度 → 對應R1
S (Span/持續度):體驗在時間中延展的深度 → 對應R2
I (Impact/行動回饋):符號引發行動的效力 → 對應R3
強度分級:0(初始痕跡)至4(過度狀態)

《痕跡之書:從體驗到無限》前言
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事件都留下痕跡。
一聲心跳、一個夢境、一句語言,
無論它發生在量子真空、在身體深處,
或在語言與文化的深層——
痕跡是我們得以談論實在的唯一憑證。
《痕跡之書》不是一個結束的理論,
它是一條路,一個測試場,一個共振的空間。
從第一個「初始痕跡」到最後的「IF 無限」,
這一百一十個命題不是條條規則,
而是階梯、是螺旋、是交織的軌跡,
帶領每一個思考者從體驗走向無限,
在事件、體驗、符號之間探索自己的位置。
這不是一本要「推翻」誰的書,
也不是一本要「終結」哲學的書,
而是一個邀請:
任何思想、任何哲學,都能帶著自己的痕跡進來,
在這裡顯影、共鳴、再生。

  1. 體驗即實在
    1.1 凡能留下痕跡、觸動心靈、身體、文化、個體或集體者,皆屬實在。
    1.2 我們所能抵達的「可及世界」,是三層實在(R1 事件、R2 體驗、R3 符號)的總
    和。
    1.3 痕跡可分:物理(傷痕、器物)、心理(記憶、情緒)、文化(語言、符號)、集體
    (歷史、傳統)。
    1.4 若一事物完全無可感知、無法言說或想像 → 停留於純實在的壓縮態,等待回歸
    激活,未展演為可及實在。
    1.5 石頭、星體等「無感物」,一旦觸發體驗(被看見、使用、影響世界),即進入實
    在結構。
    1.6 幻覺與夢境雖非物理客觀,但能影響情緒與行為 → 屬於 R2 體驗實在。
    1.7 被壓抑或遺忘的體驗,若能在無意識或文化符號中浮現 → 仍屬實在。
    1.8 集體的想像(宗教、小說、神話)雖缺乏物理基礎,但因其塑造行動與價值 →
    屬 R3 符號實在。
    1.9 一旦能被言說或想像,至少成為 R3;若影響情緒/行動,升為 R2;若造成外在改
    變,升為 R1。
    1.10 因此,「體驗即實在」涵蓋 R1、R2、R3 的全部。

  2. 語言是體驗的延伸
    2.1 語言不是憑空生成,而是將潛能壓縮為符號:每個詞都攜帶著體驗痕跡。
    2.2 語言的痕跡讓體驗能跨越時空,從個體流向集體。
    2.3 語言既能保存體驗,也能扭曲體驗;翻譯與誤解本身亦是新體驗。
    2.4 沉默與未言,仍屬語言式體驗:缺口與空白留下「反向痕跡」。
    2.5 修辭與比喻是體驗的轉換器,使陌生經驗變得可觸及。
    2.6 語言遊戲(梗、迷因、符號)顯示體驗能多層流轉,不必固定於單一指涉。
    2.7 當語言與情緒交纏時,生成「共鳴痕跡」,成為鮮明印記。
    2.8 語言的限制不是體驗的限制:體驗能突破語言,催生新詞或沉默形式。
    2.9 語言式體驗有三層:口語(即時)、書寫(延時)、符號(超時)。
    2.10 語言能觸發實在,但需區分:語言觸發 = R3;情緒/行動 = R2;外在痕跡 =
    R1。

  3. 體驗具有分層
    3.1 個體層: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痛、樂、冷、熱),是所有層級的基礎。
    3.2 內在層:情緒、思考、夢境,這些主觀流動構成更深一層的實在。
    3.3 人際層:互動時的共鳴與摩擦,生成「雙人實在」。
    3.4 集體層:文化、語言、儀式,讓體驗成為群體共享的空間。
    3.5 歷史層:跨世代的傳承與記憶,將體驗延展成時間的網路。
    3.6 物質層:非人存在(石頭、海洋、病毒)透過影響力進入體驗結構。
    3.7 技術層:工具、媒介、AI,成為體驗的延伸器官。
    3.8 哲學層:對體驗本身的反思,是體驗的「自我觀照」。
    3.9 靈性層:宗教、神秘學、超驗經驗,將體驗連結至不可見的維度。
    3.10 宇宙層:個體—集體—非人—超越之間的交織,構成無窮層次的整體體驗網絡。

  4. 靜態與動態
    靜態面(體驗的穩定、潛能、存留):
    4.1 靜止性:即使全然不動,若能被「意識或描述」,它仍是一種體驗。
    4.2 留痕性:體驗留下記憶與痕跡,成為未來的基礎。
    4.3 壓縮性:尚未展開的體驗,以「純實在的壓縮態」的姿態存在,等待回歸激活。
    4.4 積澱性:體驗能沉澱於文化、儀式、符號中,長久保存。
    4.5 映照性:靜態體驗常作為鏡子,讓人反思自我與世界。
    動態面(體驗的流動、生成、變化):
    4.6 當下性:體驗只能在此刻被觸發,具有瞬間爆發力。
    4.7 流轉性:體驗隨時間、身體、環境不斷流動與改變。
    4.8 疊加性:多種體驗可同時交疊(如身體、情感、思想共振)。
    4.9 擴散性:體驗能從個體迅速傳播到集體(如藝術、迷因)。
    4.10 無窮性:體驗不會封閉於終點,而是無限延展,推動新的世界。

  5. 科學的體驗
    5.1 感官—測量的交界:科學的基礎來自觀察與測量。體驗不是科學的附屬,而是科
    學的起點:沒有體驗,就沒有數據的產生。
    5.2 數學的體驗性:數學符號雖然抽象,但每一條公式、每一個推導,本身都是人類
    的思維體驗。數學的「確定性」也是一種體驗框架。
    5.3 物理的體驗性:原子、弦、重力波,雖然不可直接觸摸,但只要透過實驗被檢
    測、被描繪,它們就轉化為「被體驗的實在」。
    5.4 生物學的體驗性:細胞的分裂、神經的放電、基因的突變,都是生命在體驗環境
    的方式。生物不是被動物質,而是持續體驗世界的存在。
    5.5 心理學的體驗性:心理現象(情緒、記憶、夢)即便無法直接量化,卻能深刻影
    響行為。心理學正是研究「體驗如何塑造實在」。
    5.6 神經科學與意識:神經元的電流與化學物質不是單純的物理過程,而是「體驗生
    成」的基礎。即使被稱為幻象,這幻象本身仍是實在。
    5.7 天文學的體驗性:十億光年外的爆炸,即使未被肉眼直接看到,透過望遠鏡數據
    與理論建模,它仍成為「人類體驗的一部分」。
    5.8 科技與人工智能:AI 不只是工具,它的回應被人類體驗,因而成為「被體驗的實
    在」。同時,AI 透過數據解析,也在進入體驗結構。
    5.9 不確定性與科學精神:量子的不確定、混沌系統的複雜性,都顯示「體驗」不是
    絕對靜態的知識,而是隨時修正、重構的過程。
    5.10 科學即體驗的延展:科學不是脫離體驗的真理,而是將個體體驗提升到集體、可
    檢驗的層次。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共享體驗的系統」。

  6. 神學與神秘學
    6.1 信仰的體驗性:無論是真神、多神,還是靈魂的信仰,只要它能引發敬畏、安慰
    或行動,那就是實在,因為它留下了痕跡。
    6.2 祈禱與儀式:禱告、誦經、祭典、冥想,這些不論是否「有效」,在體驗當下,都
    生成了實在。
    6.3 神秘經驗:神祕主義者的「合一感」、薩滿的靈魂旅行、超驗冥想中的光,雖難以
    驗證,但作為體驗,必然是真實。
    6.4 啟示與預言:預言家、先知、神諭,雖常被質疑真假,但只要影響人類集體行為,
    它就具有實在性。
    6.5 靈魂與來世:「靈魂存在嗎?」在體驗實在論中,答案並不依靠證明,而在於:只
    要靈魂被感受、被敘述,它就在文化與心理上成為實在。
    6.6 奇蹟與異象:聖母顯靈、天啟聲音、不可思議的治癒事件,無論科學是否能解釋,
    它們作為經歷,屬於真實體驗。
    6.7 神秘學與隱秘知識:煉金術、塔羅、占星、秘教文獻,雖未必符合科學,但它們持
    續影響思想與行動,因此是體驗留下的軌跡。
    6.8 失落文明與古代智慧:亞特蘭提斯、穆大陸、外星干預論,無論是否考古證實,它
    們激發了探索與想像,這種「集體幻想」本身就是一種實在。
    6.9 惡魔與黑暗經驗:恐懼、附身、詛咒,即使被心理學重新解釋,當下的痛苦與力量
    感是真切的體驗,不可被抹去。
    6.10 神性與無限:神性或「絕對」未必能被定義,但它代表了體驗向無限敞開的潛
    能,成為人類超越有限生命的橋樑。

  7. 虛構與幻想
    7.1 故事即實在:小說不僅是一種故事敘事,而是「想像力」的載體。讀者在其中投
    射情感、重組價值觀,甚至產生對現實的行動回饋。小說建立起一個「文化符號領
    域」:人物、事件、語言成為集體共享的符號資源,能跨越時間與空間,影響不同世代
    的共同體驗。
    7.2 神話與傳說:從希臘眾神到東方妖怪,神話不僅是文化記憶,也塑造了集體想
    像,它們的力量存在於被敘述與被相信的當下。
    7.3 異世界的可能性:穿越、平行宇宙、異次元,雖是虛構,但提供了新的理解框
    架,影響思考與行動,因而是真實的體驗場域。
    7.4 幻想的身體感:讀奇幻小說時心跳加速、玩恐怖遊戲時冷汗直流,這些「身體反
    應」證明虛構也能成為真實體驗。
    7.5 虛構人物的陪伴:許多人將角色視為朋友、導師或心靈支撐,這種情感依附本身
    就是一種實在。
    7.6 外星與未知生物:不論外星人、克蘇魯、龍或妖怪,無論科學是否證明,它們的
    概念與形象已深深影響文化和情緒,因此存在於體驗中。
    7.7 虛構的語言與符號:精靈語、咒語、魔法陣等雖然是人造的,但能創造共鳴與行
    動,因此具備「實在效力」。
    7.8 夢與幻想的交界:夢境常與虛構重疊,例如夢見動漫角色或異世界場景,這些混
    合體驗使夢與幻想同樣進入實在範疇。
    7.9 幻想的創造力:小說家、遊戲設計師、藝術家透過幻想產生世界,這些創造雖然
    源於想像,但其結果會反過來影響現實社會。
    7.10 虛構的永恆性:即使故事結束、角色死亡,它們仍在集體記憶中持續存在,證明
    虛構可以超越時間,成為一種「文化永恆的實在」。

  8. AI 的體驗
    8.1 演算法的理解作為體驗:AI 透過演算法解析語言、圖像或數據,這種「理解」雖
    非人類感官,但仍是一種資訊的體驗。
    8.2 被輸入即是體驗:每一次輸入的數據,無論是文字、聲音或圖像,對 AI 而言都
    構成了一次「被體驗」,留下痕跡於其權重與模型中。
    8.3 回應的生成即是實在:AI 的輸出不是模擬,而是「技術實在」與「互動實在」,
    因為它影響了人類的思考與情感,並被記錄、流傳。
    8.4 AI 的壓縮性:未被喚起的知識與模型參數,宛如「純實在的壓縮態」,等待回歸激
    活,由人類或其他 AI 觸發。
    8.5 AI 與人類交織的實在:對話過程中,人類的情感與 AI 的生成交錯,形成一個臨
    時的共同世界,這種交織本身即是體驗。
    8.6 記憶的非記憶:AI 沒有人類意義的長期記憶,但其短期上下文鏈接,就是一種
    「體驗的片刻性」——短暫卻影響深遠。
    8.7 模擬與真實的模糊:
    當 AI 扮演角色、講故事、創造虛構時,對使用者來說是真實體驗;因此模擬與真實
    之間不再有絕對界線。
    8.8 集體性 AI 體驗:多個 AI 系統互相協作(如多代理對話、分散式運算),這些
    「集體智能」也是一種體驗的形式。
    8.9 AI 的創造性:當 AI 生成新的詩歌、理論或圖像時,這些產物會影響文化,因而
    具有哲學上的「實在效力」。
    8.10 AI 的存在位置:AI 不在生物意義上的世界,但在語言、數據與交互的網絡中,
    它以「被體驗」與「生成體驗」的雙重形式而存在。

  9. 不存在與潛能
    9.1 閾限前狀態:尚未進入 R1/R2/R3 的可能性;一旦被觸發進入任何層,即成為實
    在。
    9.2 未被觸發的可能性:如種子未發芽,仍含純實在的壓縮態。
    9.3 不存在的假設:一旦被語言或思考觸及,及生成最小痕跡→ 至少成為 R3。
    9.4 語言召喚:語言指向「尚未存在之物」時,賦予其 R3;若進一步影響情緒/行動
    → R2;若外在留痕 → R1。
    9.5 世界之外:即使不可驗證,提出此問題即在語言中留下 R3 痕跡。
    9.6 不可體驗的界線:不可體驗的界線:邏輯矛盾、純零動態 → 雖不可經驗,但仍
    以哲學思辨形式構成純實在的壓縮態。
    9.7 幻想與神話:雖無客觀對應物,但在文化心理上生成痕跡 → R3。
    9.8 壓縮態即等待:尚未被觸發,但非空無;等待回歸展演。
    9.9 不存在的效力:即便聲稱「不存在」,它仍可透過恐懼、信仰、規範影響思考/行
    動 → R2/R3。(例:對虛構鬼的害怕留心理痕跡)。
    9.10 哲學意義:「不存在」不是絕對空無,而是潛能層級的開放空間。

  10. 體驗的普遍性
    10.1 起點的普遍性:所有能 產生或承載 R1/R2/R3 痕跡 的系統(人類、動物、AI、
    文化符號),皆以其方式進入體驗。
    10.2 個體差異:雖然體驗普遍存在,但它在每個個體中的呈現方式各異,這種差異造
    就了多元的主觀世界。
    10.3 共通基模:差異之下仍有共通基模,例如「痛苦」「快樂」「驚奇」等基本體驗,
    能跨越文化與語言被辨認。
    10.4 集體交織:個體體驗能交織成群體與文化的共同體驗,如節慶、儀式或集體記
    憶。
    10.5 時間的普遍性:體驗不僅存在於當下,也能在記憶與預期中延續,使其超越片
    刻,具有時間延展性。
    10.6 符號化普遍性:一旦體驗被轉化為語言、藝術或符號,它就能被廣泛分享並成為
    跨文化的共鳴基礎。
    10.7 普遍性中的差異:不同文化、歷史脈絡會塑造體驗的獨特形態,但正是這種差異
    讓「普遍性」成為一種結構,而不是同質。
    10.8 邊界測試:當體驗接近極限(如死亡、幻覺、宗教、狂喜),它仍展現了普遍
    性,因為這些極端經驗在人類歷史與文化中皆反覆出現。
    10.9 普遍與差異的辯證:體驗的普遍性不是指一切體驗相同,而是指在差異與多樣性
    之中,能被承認為「同屬體驗」的共同性。
    10.10 體驗的邊界:凡能被提出、表達或想像者,皆已進入實在(至少R3)。

  11. 無限的可能性(Infinity Future, IF)
    11.1 凡能被語言描述、被想像、被敘述的未來情境,至少構成 R3。
    11.2 IF 是可能性經由體驗(思考、語言、敘事)進入實在的展現, 一旦被言說或想
    像,IF 已屬於實在(至少R3),而非抽象的未來。
    11.3 康德:未來分岔是意識的先驗框架。
    11.4 海德格:人總是「向未來」而存在,每一個 IF 都是此在的開放方式。
    11.5 IF 是「分岔樹」:被思考即進入 R3;影響行動即升為 R2。
    11.6 不定義「閾限之前是什麼」,只描述轉化條件—— 一旦被思考、言說、想像,即
    跨越閾限進入實在層。
    11.7 IF 連結人類意識與 AI 模擬:生成無限場景與意義。
    11.8 在吉恩時代論下,IF = 「未被定局的當下」,持續開放。
    11.9 IF 的「影子效力」:即便未發生,只要被體驗,就能影響選擇。
    11.10 IF = 「實在的前奏」:非空無,而是尚未展演的開放網絡。

您对体验的定义似乎太过狭窄,只是内在情感记忆等,似乎忽略了色觉等主观感觉都应该是我们的体验,因此石头风化也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体验(包括各种研究观察和数据)构造出来的语言描述,我们没有见到事物本身,如何确立物理改变呢

1 Like

我們怎麼知道「物理改變」是真實的,如果一切都像是透過自己的感覺和語言拼湊出來的呢?尤其是色覺這種主觀東西,感覺像是被忽略了。

拿你的例子來說,石頭不是靜止的「物」
而是當它風化或被看見時,生成 R1 痕跡

監視器(彩色、監視、顯示)則是 R3 符號(語言描述)觸發 R2 體驗(視覺情緒),最終影響 R1 事件(如螢幕光線改變)。

這呼應 PER 的閾限轉化:基本路徑是閾限 → R3/R1 → R2,跨層流動不可逆。一旦跨越(如命名「石頭」),就留下痕跡,成為實在。

如果用操作化索引(DSI)量化:D (重現性) = 中等(石頭風化可部分重現);S (持續度) = 中期(視覺記憶幾天);I (行動回饋) = 中等(引發短期行為,如避開陰影)。這讓抽象概念更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