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入门希望大家推荐些哲学书籍或者课程来学习呀,感觉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太过单薄,内核空虚,希望可以向内探求。各种适合新人的内容都可以,希望前辈对对推荐
你好,学术哲学大部分都很单薄和空虚。推荐你去家附近的庙,道观,教堂去找里面的人聊一聊,可能会更有帮助。
并没有瞧不起的意思,也没有开玩笑。是认真的。
我倒不觉得“学术哲学”一定不能提供“对世界的看法”,或者提供“人生的意义”之类的东西。首先古代哲学确实就有很强的讨论这个的倾向;其次这些确实不是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直接写作的主题,但是很多做伦理的还是在间接地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显著的例子可能就是parfit的personal identity)
同意楼上,或许你是对的,或许“学术哲学”真的是空虚的。可是,做哲学,思考哲学本身是厚重的,是厚实生命力的体现。举例来说,思考认识论,是在思考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可其前提是你对此感兴趣,“一般人”是对此没兴趣的。而拥有厚实生活的人,更可能对此感兴趣。
反过来也一样,思考哲学也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厚实,你的生活慢慢由许多有序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哲学思考占满,你遇到某个事情脑海里就会闪过诸多种有趣的想法,它们可以帮你识别流俗理解并摒弃它,同时从中找到理解之道,你的灵魂也就厚实了。
读书没有禁区,如果想要向内探求最好的方式我认为其实是于书无所不读,慢慢培养自己对于“文本”的鉴赏力和个人评价体系,这个过程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智识兴趣所在。我自己刚开始读哲学的时候没有读过什么入门书,翻过几本哲学史就开始找喜欢的哲学家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读了。阅读的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建立问题地图,(如果将来要做[哲学]学术的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课程的话,本人强烈推荐Hillsdale college的在线视频课程,完全免费并且有简单的随堂练习,课程水平大致就相当于本科的通识专题课。Hillsdale是很传统的美国精英文理学院,顺带还可以感受美国传统文科精英本科在学什么(如果没感受过的话)。贴个链接在这里:Hillsdale College online course
同意楼上。我哲学学了几年下来深刻的感受是,没学哲学的人可能矛盾、拧巴,但学哲学的人是真空虚。没学哲学的人质疑生活、工作的意义时是因为他们还坚信那些能赋予他们意义的东西;但学哲学的人要么就根本不谈意义,认为意义就是笑话,要么就无目的、无动力,成天像行尸走肉一样。
至于宗教,我感觉基督教的社群做得好。
好可怕
借回复你,也回复楼上。坦白讲,我不觉得哲学是虚无,哲学是可能的,鼓励他人学习哲学应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否定一切的犬儒主义固然过瘾,但却常常罔顾事实。
也是,万物都有两面性,还是要达到一个平衡
看法单薄的认识来自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少,内核空虚来自你对世界缺乏终极一致性认知,人类在知行合一地建构终极一致性道路上,会不脱离偶然的必然的陷入虚无主义,因此要批判性的不断跳出认知看认知,对自己当下的思想进行正反合于终极正反合归纳统合。
学哲学可以看看哲学史,但看任何思想都要批判性看,不要放弃你自己的终极主体性人格,学到最后只能当知识的搬运工,而放弃了思想创新的革命性。一切现有思想权威都有伪权威的过渡性属性,还有任何疑问欢迎交流。
这么讲蛮有启发,但“终极主体性人格”恐怕和“终极一致性认知”是不相容的,我不觉得没有达到“终极一致性认知”的思想权威就是伪权威。事实上,有没有“终极一致性认知”,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客观性的终极真理,都是一个哲学问题。既然他仍是一个被争论的议题,那么只能将你的说法归位一类学派,而不能当作某个通向真理的展望。
这取决于我们对使用“权威”语境在认知层次以及终极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从您的语言中我没看见你思想的整体性、同构性追求。
先说结论,人类社会形态必然向着去专业化、去政治化、 去宗教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一切掌握过渡性非终极范式化认知技术的权威,都有过渡性权威的伪权威性。
人类整体是朝着人皆可以用终极思辨理性知行合一的生活的方向前进的,因此在那时的语境中无所谓权威了,因为人人都是权威。
您具备基本的思辨理性,但您仍停留在一元论语义陷阱中对权威进行离散化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没有站在终极去权威化的视角分析权威在利与弊层面的同构关系,这就是你用一元论思维的离散性分而不能合的根本原因。
再次感谢你的回复,激发了我的灵感。
我觉得我们可以就你这句话探讨,什么是客观性?我的说法你能归到哪一个学派?怎么样才算是对真理的展望?真理是什么?和谬误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这里的分歧还蛮深的,简单来说,我从根本上不赞同“同构性”的提法。就算各学术体系中有他们自己的“同构性”,也不能说人类的所有思考都是朝“终极思辨理性知行合一的生活”努力的。数学有必要回答关于数学的问题,但没必要回答历史的问题。当然,历史可以应用数学,但那不是说这两者有某种趋同,而是说这两者在某个意义上可以相通。我的意思是,我们找的不是数学和历史中某个终极的东西,而是首先各自在两个领域发展,然后相互对话,寻求相通。引陈嘉映,你找到了“太极”,旁边还有一个太极等着。这话的意思是,区分无法避免。事实上,你把你的想法称为“终极一致”,这已经和其他不那么终极一致的想法区分开了。
这是个大问题,我没指望咱们三言两语就能把这个问题谈明白,但我的确不那么相信“思想的整体性”,或按您的话,没有“同构性追求”。这是因为在我的阅读经验当中,最有趣,最有思想穿透力的往往就是一句话,一段话。这一段话或许和前文有联系,但它不是像1+1=2那样坐落在数学系统中,而是直接观照到我自己的生活。不过,由于您说现在的思想都是“伪权威”,“真权威”还在后面呢,因此我保留意见,不愿意把话说死,或许您说的“真权威”真有可能到来,但至少现在,我非常怀疑。
至于您提到的“一元论思维”,我觉得这个提法很典型。心经里讲无苦集灭道,意思就是你到了那个彼岸,到了那个真理,就不用这些东西了,这些概念就失去价值了。可是,在我看来,这个提法并不是哲学,而是修行。你通过灵修,最后到了那个境界。但哲学是讲道理,和俗人讲道理。佛陀觉悟了,他要和俗人讲道理,还是要“苦集灭道”,哲学是在这个层面工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地追求同构性,有害无益。
同是什么?同=大同=道=大=一,基于不脱离显意识的下意识思维惯性,你根本没意识到你在脱离终极一致性、终极普遍联系性,谈脱离宏观整体一致性的微观、局部、差异性的理,而这也是你一切不明确且离散性的认知逻辑漏洞的来源。现在人普遍受西方逻辑学影响至深,在排中律语境不自觉的离散否定一切认知对象其实都先在内含终极普遍联系性、终极一致性,而这体现在你身上就导致你不可避免的下意识否认一切事物之间的终极普遍联系性。你的语言里充满了自相矛盾,没发现吗?
如果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还望您直接指出来,写作思考就是要在细微处努力。
大体上来说,我是这么想的,就算某种终极普遍联系性存在,他也是晦暗的。老子的“道”,恍兮惚兮,可道,但是要用非常道,可明,但是要用非常名,这已经道出了此类的概念的特征——宗教性。“宗教性”不是一个学术界常用的专有名词,只是这一用法表达了我在这个问题上想要强调的东西。我想强调的是:道或许真的存在,您或许有切身的体会,或许在某一瞬间体会到万物相连的感动。可是,想要跟别人讲道理,说理论,这不足够。至少,这个概念不能单单的拿出来,还需要进行论证。
比如您要我相信“终极一致性”,就必须跟我讲我是受“西方”影响至深,这本身就是一组东方/西方,逻辑学/非逻辑学的概念区分。当然,您或许会说,这些区分都是暂时的,是暂定的。这就好比,大和小的区分,其实不必要,根本上大寓于小,小寓于大,终极和非终极的区分只是暂时的,终极的终极包含非终极。我猜这就是您想说的。
脱离开哲学语境,有着这样倾向的思想家往往带来噩梦,马克思的乌托邦,老子的乌托邦,都是某种静止的一,我对这种倾向抱有最深的怀疑,倘若有谁在我面前跟我说谁谁谁掌握了真理,你必须得听他的,你不理解是因为你被某种思想毒害了,那我就要开始怀疑他的用心了。当然了,这是一个通常的说法。
在我看来,这个争论蛮有意思,争点或许可以放在是否有终极的“一”上,但如果您只是说,我只要理解了“一”就没问题了,其他的不需要论证,不需要讨论,只需要我承认我的错误,我的逻辑问题,我就可以避免某种“下意识的否认一切事物之间的终极普遍联系性”,我则抱有疑问。您的观点或许成立,但仍需要更为细致的逻辑推理或多角度的观察。
我不大明白,哲学难道不是追寻意义吗?我最近在思索关于生命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就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这是不是您所说的,哲学是空虚的?
哈哈,很多人都说哲学是追寻意义。但是意义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一些人可能认为是由话语体系所赋予的宏大的目的,一些人可能仅仅指情绪的满足。如果意义是指前者,那么说追寻意义是一个哲学问题是没有疑问的,但后者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无论如何对一般人来说,总是有一定的可能能够满足前者或是后者。所以在这个定义上,并非是绝对没有意义的。
但哲学的坏处在于,它会让一些一般的治愈空虚的疗法失去效力,所以当危机来临时是危险的。
或许你可以问问你想要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需要意义,可能我们需要被爱,或是需要被认可,而这些相关的需求不需要哲学也能被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