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版:凌晨惊醒刷邮箱&gradcafe得出自己被马里兰拒了的结论(现已收到拒信)于是心灰意冷痛码这篇帖子的时候收到了ucsd的offer
———————————————————————————
BG: 中9本,gpa 3.79/4.0(给少数ddl比较晚的学校交了3.81/4.0的版本),toefl 109,gre无
AOI: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of mind and cognitive science, practical philosophy
Writing sample: 讨论question sensitivity在lottery paradox上的应用,挖掘了一些formal results以及它们的implications。虽然早在24年初就已经着手准备ws了,但在各个选题之间游走(拖延)了大半年,直到九月底才决定改之前的一篇term paper,之后花两个多月的时间改了五六稿。推荐人们给了这篇文章少则两次多则五六次大大小小的feedback,我也收到了其他一些老师、朋友的feedback,得到了很多特别有帮助的意见,真的非常非常感激大家🙏(消极版本:我对这篇文章并不是很满意,哲学意义有限并且结论trivial,说是formal但又没多少技术含量,但那大概是以当时的条件我能写出来的最成熟的论文了。)
Letter writers (按名字首字母排序):
-
外籍博士后,上过一门课(心灵哲学)。因为担心我的mind&cogsci背景不够强,所以问了他能不能在信里提一些上课时的细节,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
中籍博士后,梦导,本科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上过两门课(其中一门申请时in progress),蹭过两门grad seminar,应该是最熟悉我的老师,还特别在信里帮我解释了成绩单上的anomaly以及提了对系里事务的参与(他真的我哭死
-
外籍老师,上过两门课(其中一门申请时in progress),在系里的其它活动中交流比较多
-
中籍老师,上过一门课,ws的前身是她这门课的term paper。虽然平时交流不太多但有努力在她的课上好好表现ww
Programs applied to (按ddl排序):
-
PhD: UChicago, UMich, JHU (withdrawn), Syracuse (off waitlist, declined), UMass (declined), MIT, UCSD (accepted), Wisconsin Madison, Cornell, UCB, Maryland, NYU, Rutgers, UC Davis
-
MA/MPhil: Tufts (withdrawn), NIU (declined), SFU (withdrawn), Lingnan (declined), VT (withdrawn), TTU (declined)
*一条可能有用的信息:参加岭南的面试时被告知他们提前几周才被通知25fall mphil没有funding名额。不知道之后会怎么样,但总归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
小作文
二月前半段朋友们拿到了各种wl/offer的时候我一度什么都没有,不是在收拒信就是在怀疑被默拒,经历了很多自我怀疑和情绪崩溃,也慢慢调理好了今年没phd读了的可能性。大概admission就是一个充满偶然因素的过程,不论是哪些faculty这一年进了committee,还是各个学校放榜的时间,都可能对结果以及等待结果时的心情产生巨大影响。然而这些事完全不是我所能控制的,能在这个时间得到这样的结果我的运气大概已经很好了。
另一个运气很好的方面在于本科期间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朋友,在ta们的包围中我度过了人生里活得最有意义感的三年多。虽然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几乎都以各种各样的原因(即将)离开我系了。难过之余唯有觉得能在刚刚好的时间遇到ta们的我真的特别特别幸运。
关于ucsd:在dgs的邮件之外还收到了来自Jonathan Cohen的邮件,其中提到了“group of students and faculty working on topics connected with mind,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science”,所以fit大概还蛮重要的吧…(虽然申请的时候完全不觉得会被录…)
估摸着我也收不到其它的phd offer了,所以加州阳光海滩我(大概率)来了…
———————————————————————————
2.20更新:收到了Arc Kocurek的一封很nice的邮件,说他在committee里,看到我在ws里引了他(24年和别人合作)的文章并且discussed it at length很shocked,可能和我被录取有比较大的关系吧。运气hypothesis证据+1…
———————————————————————————
3.8更新:陆陆续续拒掉了一些ma,祝朋友们都能早点去到想去的地方…
从ucsd的dgs那里了解到一些今年招生的情况:原本的计划是招8-9个人,现在考虑到funding的情况也可能招7个;从wl上录人会prioritize lang, meta, epis and mind因为这些领域have some great new faculty(更真实的原因可能是现在的学生里没多少做这些的(x
———————————————————————————
4.2更新:去了umass和ucsd的campus visit,在两个地方都参加了很多events并且跟五六个faculty还有一些grad student聊了,都是特别特别特别好也和我很fit的地方🥲相比之下umass的优势在于formal氛围超级浓厚,和ling系的联系也很紧密;而ucsd的cogsci资源更多,并且sd的环境有点过于好了…纠结了好些天,最后赶在回国之前accept了ucsd并流着眼泪给umass发了拒信…所以我的申请季就这样结束了,感谢所有人…(以及如果之后有做lang/epis的朋友要申请请一定试试ucsd,这里真的很缺lang/epis学生🥲希望我不会过得太寂寞🥲)
———————————————————————————
4.17更新:因为不想写thesis所以来写点我对申请季(以及过去几个月有关申请学的大思考)的反思。
经历过这几个月我才发觉以前我对申请学实在是知之甚少(即使完整地爬过几次这栋楼)。相比最开始几次更新这个帖子时的想法,我现在最大的感受是admissions的偶然性或许没我想象中那么大(尽管我依然承认它很大)。一个重要的转变契机是ucsd的某位老师告诉我committee里的所有人都给了我的ws很高的分(which着实很令人感动…),我想这至少说明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不是因为我的ws engage with了系里某位老师的工作/因为有一位老师advocate了我就愿意录我的(而在此之前我一直overestimate了这些因素。身边朋友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最近重看我的ws,我也发现它似乎没有我印象中的那么差劲,有些之前我觉得(对熟悉文献的人来说)过于显然的东西现在看起来其实会更significant一些。可能当我从那片文献中抽离出来几个月后,我更能体会读我文章的committee(who很可能对文献没有那么熟悉)的感受了吧。(当然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评价。比如我的某位不喜欢formal philosophy的推荐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倒数第二稿is pretty much unreadable…除开写作上的一些问题他还觉得我文章里最重要的一些formal的部分应该全部扔进appendix…我os:那这篇文章还剩什么。。但我从做formal的老师/朋友们那里得到的反馈就正面很多。最后我改了写作上的问题但没把formal的部分扔进appendix、)
所以这其中还是有很多偶然性。仅就committee的结构而言,这一年的committee是由哪些老师组成的,他们review文章的流程是怎么样的,他们是怎么aggregate各个成员的意见的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可能导向非常不同的结果。其它的偶然因素还包括,to list a few,系里近期的人事变动(if any),这个系(长期或短期内)录取学生的preference(parameter包括但不限于bg、研究领域以及做哲学的风格),这一年pool里方向相近的申请者有哪些,以及这一年系里预期的class size有多大(在funding缩减的背景下这一点的影响可能尤其大)。
一些hopefully有帮助的general tips:
-
论坛上已经有不少关于ws话题的讨论了,我觉得很多都分析得很好。虽然到了真的要决定自己写什么话题的时候大概还是需要case by case的分析。除了话题的火热/新近程度,比较不同的projects时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事,比如哪个的idea更好更promising,哪个进展更多(尤其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哪个更accessible能engage更多读者,etc。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倾向于建议写一个current topic(我不了解history所以这条建议可能不pertain to history)。
-
考虑到录取中的诸多偶然性,在经济条件/推荐人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多申一些学校(也可以尽早写邮件问fee waiver)。我自己申得不算多,因为我当时觉得fit的phd项目差不多就这些,但在campus visit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有很多重要信息是只看官网了解不到的(特别是如果申请前没有在北美读书,对各个哲学系的了解可能会非常有限)。Given申请前证据的缺乏,也许一个更理性的做法是多申请,在拿到offer/wl(if any)之后再考虑够不够fit以及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
最后的最后,非常感谢这个论坛上的大家,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也希望能帮到之后要申请的朋友们。
大家之后一切顺利!